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主要受益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以人口因素为基础的广阔市场。其中,一方面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国内老龄人口数量急剧增大所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家庭观念和功能产生了变化。现阶段,养老服务产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各行各业从房地产到日常消费品和金融理财领域都为养老服务开辟出全新的业务和细分服务,企业在收获利润的同时也为老龄群体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实惠。如今,养老服务产业已经渗透到许多传统行业,从而涌现出以日、美、英三国为代表的各具特点的养老服务产业模式,我国应该如何借鉴这些已有模式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我国的企业又将如何抓住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养老市场需求潜力大,服务供给存在巨大缺口
从国内来看,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且相比于中国庞大的老年群体,养老服务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在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方面,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老龄事业单位2571个,老年法律援助中心2.1万个,老年维权协调组织7.8万个,老年学校5.4万个、在校学习人员692万人,各类老年活动室36万个。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比上年增长18.9%。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64.1万张,年末收留抚养老年人307.4万人,比上年增长5.5%。虽然数据显示,以上与养老相关的服务设施已有明显增长的态势,但是依据该数据,我国每1000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仅为24.4张,虽比上年增长13.9%,但巨大缺口使得养老市场存在的巨大空间值得关注。按照国际惯例,约有5%的老年人需入住机构进行养老,照此推算,我国2亿老年人约需养老机构床位1000多万张。
(二)四类模式主导国内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最受青睐
目前,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构成了主导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四种主要形式。
传统的家庭养老,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出现了“4-2-1”模式,从而造成家庭的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能力正在下降,因而使得家庭养老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历史原因和传统文化,大部分人倾向于选择在家养老。
社区养老服务是基于有限的国家能力而不能提供充足社会福利的现状而逐渐兴起的。其中托老所是当前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托老所的经营管理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社区经营、福利设施经营以及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其管理多采用会员制,价格比较便宜。而且比较成熟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内部设施设置比较齐全,一般包括老年工作室、休闲活动室、老年日间照料室、图书馆和老年课堂等。
机构养老的主要形式是养老院,且由于养老院一般都配有专门的服务人员来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因而其服务水平比社区养老要高。该形式的优势在于养老院的居住人口相对固定,有利于老年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劣势在于,养老院一般都坐落在远离城市的偏远郊区,来自家庭的温暖较少。此外,机构养老同样面临着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
相比前三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受到了老龄群体较高的认可度,同时也被认为是当下我国社会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据调查,老年人不但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拥有很高的认可度,并且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应该成为一种便捷的养老方式。76.8%的被访者听说过“居家养老服务”,89.1%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7.3%的被访者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距离应该在步行15分钟以内。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健全是关键因素
顶层设计对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然而我国在养老服务产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亟待健全,政策有待落地。不仅存在权责不明晰、制度管理漏洞等问题,也没有针对养老服务产业的准入门槛和应具备的资质等进行明确规定。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的情况,面临着经济发展与老龄化的双重矛盾。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快增长,但是,仍旧没有实力像发达国家那样实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法规很健全,包括护理程度的界定等级、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资质、服务费用的来源和划分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而我国在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正在积极朝着鼓励发展市场化的养老服务的方向努力,但尚未出台细致的法规和政策。
(二)资金是制约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