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5年郑州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120万 |
|
|
|
|
|
2015年郑州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120万
郑州出台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
人民网郑州8月24日专电 当下老龄化已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据统计,截止2011年年底,郑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百万,并且每年以3.3%的速度递增,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近12万人口,到2015年郑州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120万。
昨日,郑州市政府发布《郑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就下一步如何发展老龄事业进行了安排部署,到2015年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
80周岁以上老年人纳入高龄补贴保障范围
截止“十一五”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已覆盖到全市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开展;年满6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基础养老金75元,70周岁、80周岁、90周岁以上老年人分别享受每月20元、50元、100元的高龄老人生活补助。
“十二五”期间,将积极推进高龄老人补贴制度。推动各县(市、区)逐步将80周岁以上老年人纳入高龄补贴保障范围,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提高高龄老年人的高龄补贴标准。力争2015年之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以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从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对于独生子女和计生双女父母、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等困难老年人,将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对于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将继续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不断提高供养标准和服务质量,保障其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
今后,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也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加强老年病医院、老年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人医疗、护理、卫生保健、健康监测等服务。
按照规划,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老年病预防,为辖区内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同时组织老年人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普及保健知识,提高老年人运动健身和心理健康意识。
特别提出,要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重点关注高龄、空巢、患病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心理干预服务,针对老年人易发心理疾病开展专业咨询辅导工作。鼓励为老年人家庭成员提供专项培训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精神关爱和心理保健作用。
2015年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每千名老人30张
到2015年,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30张;城市社区及农村社区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站)。
为此,郑州市要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合理布局。要求在城乡建设、旧城改造、住宅小区开发时保证一定数量的老年设施和场所,在闲置厂房、宾馆、幼儿园、小学、职工医院以及乡镇合并过程中的办公房进行调整流转时,优先考虑养老服务设施需求。
《规划》提出,要加快县(市、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强社区(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建设。对建成合格投入运营的,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到“十二五”末,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站)建设覆盖城市所有街道、社区和80%以上的乡镇、60%以上的行政村,老年人普遍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形成多形式、广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
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建立福利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到2015年,每个县(市、区)要建设一所政府主办的、规模适度、功能完善,以收养失智、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的养老护理机构。市本级要建设一所集养护托老、医疗康复、科学研究、老年大学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示范性、床位数500张以上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带动和引领民办养老机构规范化发展。
建立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对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特别是加强护理康复、社会工作、老年人心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同时,建立养老机构院长资质培训和养老护理员培训制度,养老机构院长资质培训率达到100%,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
此外,鼓励跨地区、跨区域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品牌优、效益好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每个街道、乡镇建立一所小型老年学校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