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5月20日讯(张社旗)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自唐山市实施城乡社会养老“幸福工程”以来,唐山市路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出发,探索、创新、发展,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逐步形成了具有路北特色的“娱养结合”、“医养结合”、“院养结合”、“上门服务”四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近年来,不仅全区5万余名老年人享受到了多样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同时有近千名下岗、失业人员解决了再就业问题,城乡养老幸福工程成效显著。
探索与创新 四种养老模式新鲜出炉
空巢、独居老人的孤独、寂寞,父母患病后独生子女的疲惫、无助,如何能让老人的晚年生活不再凄凉,如何让他们真正活得有品质,这是路北区委、区政府的同志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要破解养老的难题,一定要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引导、整合、配置各类服务资源,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的服务需求。”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
路北区根据自身老年人口结构特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社区服务场所布局,因地制宜,优化组合,先后建成1个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8个街道居家养老示范服务中心,6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有效平台。2013年,全区继续把城乡社会养老“幸福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再投资700万元建设2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在推进“幸福工程”的实践中,借助社区市民中心的服务优势,创建了集日间照料、休闲娱乐、卫生保健、精神慰藉于一体的“娱养结合”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有利资源,利用卫生服务站中的闲置空床,形成了以治疗、康复、养老等方式为境内病患老人提供服务的“医养结合”模式;依托境内养老机构,开展日托、全托服务,创建了“院养结合”模式;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与电信部门合作,深化“12349”便民热线,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上门服务”模式。四种养老模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满足了各类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
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 如何养老自己做主
路北区现有老年人口10.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9%,其中空巢老人770人,残疾老人1348人,低保老人1022人,老年人身体素质不同,精神、物质生活需求不同,如何满足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文化、生活背景的老人的需求,路北区一直在探索实践着合理配置服务资源,让老人按照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养老方式。
借助市民中心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免费为老人提供娱乐活动室、卫生保健室、书画、阅览室、老年课堂、精神慰藉、夕阳红影院、老年人休息室场所,主要面向身体健康,喜欢文体活动,愿意发挥特长,学有所用的老年人。让他们尽情发挥自身兴趣、展示自身特长,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享受极大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龙东街的“乐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河北路街道的“老年之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乔屯街道的“老年乐吧”,缸窑街道的“缸窑一家亲”等就是“娱养结合”模式的典型代表。
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营老年公寓投资建设,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派驻有经验,专业性护理人员,配置服务设施,建成的集医疗救治、重病护理、康复保健于一身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主要面向无人看护、不能自理又需要进行简单康复治疗的老年人群。为他们提供全托、日托、老年餐桌等服务项目,涵盖情感慰藉、休闲娱乐、医疗护理等居家养老服务形式。既解决了患病老人子女的后顾之忧,又避免了老人在医院和养老院产生的恐惧感和孤独感,熟悉的环境、熟悉的邻居,对老人的身体和身心的健康恢复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机场路街道团结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大里街道东大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缸窑街道福星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就是“医养结合”、“院养结合”的经典范例。
“12349”呼叫热线,架起了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间的高速通道,通过招聘话务人员,联合社会商家加盟,形成为老服务信息网。该网络主要针对不愿出门,有上门服务需求,在家享受居家养老模式的老人。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信息咨询、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信息,并通过政府够买,由招聘的“4050”人员或志愿者服务队,为有上门需求的70岁以上空巢、独居、残疾等老人进行“上门服务”。让老人享受到了便利和实惠,提高了生活品质,实现周边商业发展与社会效益双赢。
上岗与就业 让“4050”人员找到自我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