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9日,文汇中学大[微博]门口已挂上乡政府四套班子的铭牌,白色建筑为文汇报捐资重建的主教学楼。新京报记者 林斐然 摄
1998年张北地震后,香港文汇报在河北省尚义县套里庄乡捐赠建起了一座教学楼,至今它仍是乡里最好的建筑之一。
在使用13年后,其所在的文汇中学因政策被撤销,该楼改头换面后变成了套里庄乡政府的办公楼。
日前,文汇报工作人员回访该校时才知此事,并“深感震惊”。当地政府回应称,因政府旧办公楼早成危楼,所以暂借学校教学楼办公使用。
新京报记者走访发现,当地贫瘠的村镇收入迫使大量农村青壮外出务工,乡镇中学的生源大量输入县城,数量呈“断崖式下跌”。而闲置的乡村教学建筑与农村空心化对峙多年,已成为当地难解的问题。
捐赠方对此一无所知
套里庄乡几乎找不到几栋多层建筑。沿乡主干道往里走,两边都是砖瓦平房,一栋白色的二层楼建筑鹤立鸡群。
当地村民介绍,这座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教学楼原为桃李庄中学所有,在1998年张北地震中,该中学教学楼有所损坏,后由香港文汇报出资修复,学校也更名为文汇中学。
一要求匿名的文汇报前工作人员称,日前,该报工作人员回访该校时发现,该教学楼2011年就已停止使用,数月后被改造成乡四套班子的办公场所,但捐赠方对此事一无所知,并且从未收到任何通知和反馈,得知实情后“深感震惊”。
8月9日,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大院院门装有电子门,门外挂有尚义县套里庄乡政府、人大[微博]、纪委等4块铭牌。
受赠的白色建筑位于院内正中央,占地面积约为300平方米,两层各有16间办公室,门前已分别挂上了“财政所”、“统计站”等标识。
大院内还有假山、停车棚、篮球场等陈设。唯一能证明学校身份的纪念碑倒在院门内侧,上面糊满了水泥,隐约可以辨认出“香港文汇报……资五十余……功在当代,盖及千秋……为昭彰义举……立碑志之”等字样。
院内还有一些被废弃的教学楼,室内空空荡荡,只剩下一地碎玻璃和铁丝网。
撤点并校后学校荒废
王娟(化名)曾于2007年前后在文汇中学就读。她回忆,当时学校设有初一、初二、初三3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一个班有50多学生。
“学校的设施比较破旧,桌子是木头拼接的,上面用黑油漆漆过。”王娟说,当时每个年级有6个老师,“包括体育在内各门课都齐”,还有专门的老师分管寄宿生的饮食起居。
文汇中学最后一任校长闫占飞在该校工作了近10年。他告诉记者,学校学生最多时超过了340人,但此后生源数不断下滑,“2010年开学时一次性走了70多个学生,教室全空了。”
该校退休教师孙建军有30多年教龄,在地震前就已供职于该校,在他看来,乡里青壮劳动力多外出务工,“去张北、张家口、包头的多”,这些家长[微博]也带走了孩子,导致学校学生数量急剧下滑。
2011年7月,文汇中学因国家“撤点并校”政策被撤销,学生被分配往县城读书,除部分年纪稍大的教师外,大部分教师亦转入县城,此后学校荒废。
对此,套里庄乡党委书记通晓宇称,为节省和优化教学资源,根据县教育部门的布局调整,文汇中学最后被撤除。
“那一年初三学生多点,有30多个,初一和初二学生加起来不到20个,学校还剩15个老师。”闫占飞说。
即便在那之前,学校的运作也并不好。闫占飞回忆,文汇报斥资50万港元捐赠的就是主教学楼,操场等其他配套设施均由当地政府补齐,“学校设备和经费不足,冬天生火供暖都成问题,教学质量也跟不上。”
他记得,中学使用的课桌多为上世纪90年代末购置,每年都要找木匠来修,“撤校时,我们搬教师办公桌到附近的小学,桌子一挪全散了。”
乡政府称系临时借用
就乡政府挪用学校教学楼一事,通晓宇解释,乡政府办公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经历过地震已是危房,还发生过档案室坍塌事件,“后来我们都是用钢管撑着房子”,看到学校被闲置,于是稍微修缮了教学楼,暂时作为乡政府办公场所使用。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