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传媒集团主办
2014 年 11 月 20 日 星期 四
日间照料中心设在社区 提供全方位服务 老人就像上幼儿园 家门口的“托老所”

河北区一家日间照料中心的活动室里,老人们在进行健身。

曲艺爱好者聚集

老人在休息室午休。
本版照片渤海早报记者 游思行 摄
渤海早报记者 李晶 2008年起,本市创新养老模式,提出建设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日间照料站,方便社区内的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主要为老人提供白天时间段的各项养老服务,如就餐、体育活动、娱乐等,老人像上幼儿园一样,白天去晚上回家,因此一些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日间照料站又被称为“托老所”。 入托灵活提供就餐服务 位于沙市道与贵州路交口附近的五大道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本市首个“日托制”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子女可以每天早上七点钟将老人送过来,下午5点半接回家,收费标准为40元/日(含午饭)。不仅不耽误工作,也能有效避免老人对一般养老机构的抵触情绪,对于特殊情况,子女也可每周接送一次。据了解,五大道街多是老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常住人口的22%以上,该中心的提升改造将有效解决辖区内突出的养老问题。 据了解,该中心设有医疗保健室、居家休养室、综合活动室、社工站、畅心雅苑、社区食堂等六大功能区。同时,所有的服务人员都是专业的,比如全科医生、社工、心理咨询师甚至厨师等等,在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特别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既让他们得到很好的照顾,也能缓解子女的养老压力。 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很多老人养老不愿离家。日间照料中心设在社区内,满足了老人的就近养老需求,特别是最需要解决的就餐问题。很多日间照料中心都兼有社区食堂的功能,比如位于南开区水上公园附近的望园养老院,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拓宽服务领域,为老年人提供配餐服务的同时,还提供托老服务。和其他的社区老年食堂只提供午餐服务相比,这里提供一日三餐,食堂可容纳200余名老人就餐。院长张玉平告诉记者:“院里每周制定的食谱,首先需要厨师进行配餐,营养师再结合季节特点和老年人的身体需要进行食材调配,最后院里开会讨论,这样经过三道关卡才确定下来。老人们可以在这里吃,也可以拿走,同时养老院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委托社会组织参与管理 据了解,最初本市一些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主要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负责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企业或养老机构参与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和经营,使其服务更加专业。 南开区2013年启动了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试点工作,选择了5个社区照料中心和4个养老机构照料中心作为试点,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政府搭平台、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志愿者参与、民政部门监管”的运行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南开区民政局明确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功能定位:重点服务对象是行动不便、空巢和失独老人,服务方式主要是呼叫、配送餐、家政和日用品便利店等。 在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试点工作中,区民政局将过去由社区居委会对日间照料中心进行管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在区民政局、老龄办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街道、社区居委会委托社会组织、企业或养老机构开展经营服务的管理模式。王顶堤街迎水里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是目前比较成功的试点之一。该中心由社会公益服务机构——王顶堤街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会负责管理运营,设有老年学校、文娱活动室、配餐室、休息室等,为社区老年群体提供了日间照料服务及很多适宜的学习活动项目,服务的老年群体已超过800人次。 上文中提到的五大道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也引入了劲松护养院以及劲松助老福祉中心两个专业社区组织推动运营,让服务团队更专业化。负责中心运营的劲松养老院主任戴开宝向记者介绍:“作为试点,照料中心采取社工+护工+志愿者参与的模式,让老人得到身、心的照料。” 突出养老服务专业化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