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亮华在象鼻嘴村幼儿园,向迎面走来的小朋友鞠躬问好。新华每日电讯 吉玲 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吉玲 袁汝婷
象鼻嘴村的清晨是被向亮华唤醒的。
每天6点半,向亮华准时走出家门,步行5分钟,来到村图书馆,打开电脑里早已准备好的广播内容,伴着村舍的鸡鸣,全村的喇叭响起《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诵读文章,山谷间回音袅袅,农人渐次早起出工,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学校。
今年61岁的向亮华,4年前从衡阳一家央企退休后告老还乡回到阔别近40年的象鼻嘴村。象鼻嘴村,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向亮华最初想法是回老家练练字,钻研钻研《群书治要》,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但当他骑着自行车到附近的村庄转悠后发现,现在的农村存在麻将成风、精神文化荒芜的情况。问个路,人家爱理不理;借支笔,满村跑;一个村,一年到头开不了一个会,文化活动几乎为零。偶尔搞个文化下乡活动,无非就是放个电影,而屏幕下却空无一人。
“这种形式化的文化下乡有什么用?怎样让农村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康丰富起来?”1975年就考取大学离开象鼻嘴村的向亮华,开始思考怎样让传统文化回归他熟悉而又陌生的乡村。这个想法,与象鼻嘴村党支部书记向平华“文化强村”的想法一拍即合。
全国人大代表向平华是向亮华的弟弟。今年全国两会上,这个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介绍本村改变农民“富了口袋贫了脑袋”的经验,受到与会代表和中央领导的点赞。他的想法是,要把象鼻嘴村建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验田。
近两年来,在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支持下,象鼻嘴村举办了几十场孝道、女德、幸福老年等主题的传统文化课程,创办了颇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和文化养老院,组建老年艺术团、腰鼓队、龙船队、连续几年举办村民自导自演的春节联欢会。
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象鼻嘴村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前学生碰到外人会粗口骂人,但现在都变得懂礼貌,老百姓都习惯了见面鞠躬问好,以往没叫一声爸爸的儿媳妇叫爸爸了,总挑婆婆错的李女士给婆婆磕头认错,还给婆婆置办冰箱、洗衣机……
如今象鼻嘴村村民都习惯了见面鞠躬问好
虽时隔数年,但向亮华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给村里的党员、组长讲授传统文化课时的情形。走上讲台的向亮华首先深鞠一躬,下面的人一愣,转而哄笑:“向老师,你又没犯错,给我们鞠什么躬?”
“只有低下头,人的谦卑之气才会上来。”向亮华想用身体力行的礼仪感染身边的人。他见到3岁的小朋友,照样弯腰鞠躬问好,一米八的高个儿头低得和小孩子脸蛋一般齐。
刚开始,很多人觉得向亮华“傻,有病”,但如今,象鼻嘴村村民都习惯了见面鞠躬问好。记者在村里调研期间,在小学做饭的阿姨见到记者,也都大大方方鞠躬问好。
2013年年底,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面向村里的老人举办了一期“幸福人生讲座”,将老年人拉进课堂,当中重要一项就是讲授《弟子规》。村里很多老人一辈子也没进过教室,很多人都不知道《弟子规》为何物。
年过八旬的李华山老人视力不好,走路都需要人扶,但还是被向亮华拉到课堂上。李华山没读过书,“听说课上要讲《弟子规》,我还琢磨这是哪三个字哦。”
起初上课的人很少,只有本村的四五十人参加。李华山尽管人进了教室,心里却疑虑重重,因为当时村里有传言说,向亮华是在“搞邪教”。但慢慢地,很多外村人听到好评后也都凑过来,人数增加到七八十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
喜欢关注新闻的李华山听到这个新闻后,“才终于放下心”。
以前学生碰到外人会粗口骂人,但现在都变得懂礼貌
每天在村图书室播放完广播后,向亮华第二个要去的地方就是村小学操场东边的幼儿园。
这个不大的幼儿园从布局到教学内容无不体现着圣贤的教诲。大、小班的教室墙壁挂着一米多高的黑白孔子像。外围墙上写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字,还画着八卦方位图、八卦次序图、洛书等图案。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