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天津全面推广老年文化社团整合 让“银发族”老有所乐 |
|
|
|
|
|
数量多 河西区建各类老年社团2487个
河西区老龄办主任吴惠菊介绍,河西区以老年文化社团活动为载体,充分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让更多老年人由社会人转变成“社团人”。这样给退休老人一种归属感,从而提升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目前河西区共建有各类老年文化社团2487个,其中在社团管理机构备案的文化艺术、体育卫生、教育科普类的社区社会组织2214个,平均每个社区有15个老年文化社团,参加社团的老年人占河西区老年人口的40%以上,在全市居领先地位。目前,河西区13个街道、166个社区全部建立了老年协会,形成全覆盖的组织体系。
近两年来河西区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建成48个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均设有文体活动室、阅览室和老年课堂等,全部向街道、社区的老年文化社团免费开放;先后改造了区内150多个文体活动场地,并命名两座公园为体育公园;在公园、社区内添置534件健身活动器械,投资300余万元装修了区老年大学示范学校和梅江老年大学分校;投入70多万元创建了35个“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开设16大类、237门课程,办班7060班次,累计参加学习活动的学员达412万人次。全区还开放了20所大中小学活动设施,建立驻区单位对社区开放教育基地222处,各类培训场所312处,为老年文化社团提供了更广阔更专业的活动空间。老年文体活动设施面积的大幅增加和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更新,为老年文化社团就近开展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解决了以前活动场地短缺的困境。
活动多 “草根”社团打造品牌
尖山街“和谐之声艺术团”、柳林街百科知识讲坛、桃园街老年读报组、天塔街积极养老研究小组……要想让老年人愿意来,来了还不想走,社团活动就要形成自身特色,打造出品牌。本市不少社区都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出新,老年人参与率不断提高,一批有影响的老年人特色活动品牌项目随之产生。
尖山街的“和谐之声艺术团”几年来成了“名团”,他们自带乐队,还能自己创新,歌曲《天津赞》将中国古典乐器与西洋乐器结合编排,并加入极具天津风味的快板说唱,新颖独特的安排使每次演出都引起轰动。柳林街的社区女子舞龙队经常在大型活动中展现矫健的身手、轻快的步伐、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众多称赞。马场街老协开展的“相约你我她,说说心里话”活动,组织老人相聚在一起聊新闻、话健康,邀请名人走进聊天室,成为社区老年朋友每月的固定活动。友谊路街银光服装服饰表演团,曾先后借自费旅游之机赴马来西亚、韩国和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海南、云南等地交流演出,引起强烈反响。
本市对老年社团不划定框框,没有门槛,坚持自愿原则,自娱自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找到了发挥特长、展示能力的位置,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种类多 新颖内容把老年人“拉”出家门
在港云里社区,老年社团不只是唱唱跳跳,因为很多老人性格内向或是爱好不多,所以他们不愿出门参加活动,社区“开发”了更多有特色的活动。比如制作“瓷器”,老人们为了能创作出高品质的作品,要研究选料、花样、绘画、雕刻、烤瓷等技术,完成一件作品要20多天。为了激励大家,社区给老人们办艺术展,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社区为了能让更多的老人走出家门,还让一些多才多艺的居民担任楼门长,他们经常和老人接触,用自己的热情带动老人参加活动,再加上丰富的活动内容,让每个老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目前,各个社区都在开发更多新颖的社团活动内容,像智能手机使用、电脑国画、数码摄影等项目都成立了老年社团。正是因为跟得上社会的发展,能突出自己的才能,所以,老人们才参加得踊跃。记者 任悦 李海燕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