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向东 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
前些天,在全国政协会议小组讨论中,著名导演冯小刚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并增加到小学课本里。冯小刚认为,这不会给孩子增加过多的负担,只会让孩子更多了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其实,这是老调重弹。前些年,也是在政协会上,宋祖英、郁钧剑们也曾建议,小学要增设繁体字的教育。
学习文字是为了接受知识,传播知识,文字具有工具性。一般说来,工具越简单,越容易被接受。电脑也是一种文化,电脑是日新月异地进步着,电脑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操作越来越简单,正是越来越简单,所以越来越普及。我们不能说,为了弘扬电脑文化,我们在用奔5的同时,还要进行奔2的教育。过去的东西很多也就过去了,只要一些专业人士懂得的东西,不一定大家都要懂,更不必孩子都要懂。小学生课业负担重,本来就够烦的了,如果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那真是烦上加繁!如果让现在所有的学生都去接受繁体字的教育,推到极致,学校应该进行甲骨文的教育了。
前些年,我在《参考消息》上不时看到这样的报道,香港人、台湾人如何地喜欢简体字。台湾和新加坡都有简体字的报纸。我接触过若干台湾人,也与他们通过信,他们也是简体字和繁体字夹用。《参考消息》曾报道,记者拍到台湾名人蔡英文的说话提纲,上面用的也是简体字。说起理由,无非是写字快,方便。
写一千个简体字,估计比写一千个繁体字要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如果每一个写字的人累计起来,全国该节省多少时间啊!具体的个人学字,学一千个简体字,也要比学一千个繁体字快了许多。简体字在扫盲工作中,可谓立下汗马功劳,说是头功也不为过。
字从复杂到简单,并不是在公布了简体字以后,文字是伴随着历史的进步越来越简单,内含越来越丰富的,最早的象形字有的简直就是一幅图画,先人们费尽了脑筋,才有了今天这么简约、干净的文字。我们某些时代的歌者,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旗,要把先人的智慧,要把无数文字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给抹杀了。
唱的比说得好听的人,却是特别喜欢繁体字。标榜爱惜繁体字,似乎自己是一个很有文化素养的人,不是只会拍电影、唱歌。可是,我们一些很有文化的人,甚至对繁体字、古文字极有研究的人,却是极力主张文字改革,简化汉字,正是他们不遗余力地推动,才有了今天的简体字。这也是历史,而且是离我们不太远的历史,我们也不应该忘记—
谭嗣同、蔡元培、吴稚晖、胡适、陈独秀、瞿秋白、鲁迅都极力推行汉字改革。语文学界的“大师”和“宗师”吕淑湘认为,“电子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汉字行将就木”。先贤的言论不无偏激之处,但是,我认为这是历史的先声,正是他们对以繁体字为承载工具的汉字的激烈批判,才有了今天为国人所接受的简体字。正如鲁迅所说,一个不透气的黑屋子,你如果只说开窗,卫道者们是绝对不会允许的,你要高喊把屋顶给掀了,他们才勉强同意你开窗。
要捎带一说的是,学校的教育内容有其科学体系,有其相对的稳定性。课堂不是菜篮子,扔进去的都是菜。这些年,除了“繁体字进课堂”外,还不时有“京剧进课堂”、“书法进课堂”等等。毛泽东喜好诗词,未必要求学生都要学填词;邓小平喜欢打桥牌,没听说桥牌进课堂。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