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学进课堂”的消息引发众议,其中最多的声音就是“会激化学生死记硬背应试的矛盾,给学生造成新一重的负担。”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对“国学进课堂”心存疑虑。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之所以出台此举,肯定是经过多方的调查论证、请示研讨才实施的,必然有其必要的目的和深意。
而从事实上看,当今社会群体传统文化素质的退化、缺失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多都市年轻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不能写一篇辞达意至、言简意赅的汉字短文。很多人提笔犯愁,不知如何遣词造句,写出的东西直白无趣,甚至语义不通,更别提意境文采了。
而且,传统文化的缺失也让当今很多人的道德素养也出现了偏差。传统文化篇章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精髓,在现实中已很难找到彻头彻尾的拥趸者,人们更多的是被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所裹挟,奉行的是“利”字当头,“德”字靠后的圭皋,难怪有人哀叹“世风日下”,而背后的根源在哪儿呢?
当然是教育。多年来,我们推行的教育充斥了太多“形”的东西,而缺乏“质”的东西。也就是说,太注重“如何让学生考上大学”,而忽视了让学生“如何做好一个人”。其所设的学科当然也是围绕升学率展开的,而国学作为锤炼文化写作素养,提升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学科,除了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寥寥数篇之外,基本上不见踪影。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文化领域一直有一个颇受关注的“民国现象”,即民国时期涌现出了大批文化高素质人才,出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象。这是为何?当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交融不无关系。很多文化名人,如鲁迅、胡适、林语堂、郭沫若等人,都是一方面接受了私塾国学的教育,一方面又进行了现代科学文化的深造,二者融于一身,便迸发出耀目的光华,书写出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是历史原因造就的,但较之于今天,也应该有其借鉴的意义,而“国学进课堂”正是一番有益的尝试。
科学研究,青少年时期是“机械记忆”的最佳时期,此时的知识积累将终身受益。这也是为何我们见景生情吟哦出的诗句总是少年时背诵的,而成年后读再多的书也记不住的缘故。不要担心国学会给学生增加负担,相信教育部门也会对其他学科的权重予以调整,但即便是增加些负担,就青少年富有弹性的头脑而言,有什么比多储备些精神食粮、多学些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呢?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