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杨育才
“往这里切,对不对?”“不对。”……在上海老年大学“中西特色点心”课堂上,高级厨师陈黎一边示范,一边向学生提问。坐在她面前的40多名学生,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其中不少人都有多年的学龄,却始终不肯毕业,85岁的蒋志雯,在上海老年大学就已有20年学龄。
记者日前调查发现,像蒋志雯这样“不愿毕业”的老年大学学生,在上海市级、区县级以及街道老年大学中都有不少,有的老人已经在老年大学学习了十多年。而另一个方面,社会上不断增加的老人急着想进入老年大学绘画、摄影等一些热门专业,即使排队有时候也挤不进去。
四五年不毕业的很常见
像蒋志雯这样“恋校”而不愿毕业的老人,在上海的各所老年大学里还有很多,四五年不毕业的很常见,一上就是十多年的也不在少数。
上海老年大学教务长吕伦渝说:“老人上学,除了知识需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求。学校里氛围好,好多老人上一天课,能开心一个星期,而且这里还有他们的展示舞台。”
据了解,经过前几年的扩容,上海市级老年大学目前已有4所,其中上海老年大学还开设了20多所分校,全校在学学员有5万多名。此外,很多街道、社区也都开办了各种老年学校。但面对老生不愿毕业,新生难以入学的局面,上海的老年学校仍然无法满足老人的入学需求,特别是摄影、绘画等一些热门的专业,即使提早报名也未必能进班学习。
学费低廉也是老年人热衷上学的一个原因。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老年学校中,钢琴和外语的学费较高,每个学期200—300元左右,12—16次课,每次课的费用不到20元,还不及少儿钢琴培训费用的零头。
分流学生治标不治本
“我们现在处于两难,尽管招生简章上有报名条件:退休,身体健康,高中文化水平,80岁以下。但老人来报名时,即便有些条件不符合,我们也不好拒绝。”吕伦渝说,市级老年大学的硬件和师资都比较有保证,因此很多老人都慕名而来。
“僧多粥少,那就只有分流。”吕伦渝透露,上海老年大学将老年教育分为三个层次:课堂学习、社团沙龙以及社区活动。“比如摄影课,拿到结业证后就没必要重复听了,就参加摄影沙龙,只要有活跃的老人来牵头,一样可以组织很多活动,但不再占用学校的课堂和师资,新的老人才能进来。”
在平凉路街道老年学校,除了成立和课程衔接的沙龙之外,校长张立清还将老人组织成志愿者互助组织。如今,在平凉路街道老年学校的1700多名学员中,已经有400多名志愿者。张立清说,老人也乐于做志愿者,他们需要社交,老年学校和志愿者项目为老人提供了社交平台。
在业内人士看来,分流只能治标,更好的办法是发展更多更好的老年学校。
面临师资和资金难题
据了解,目前老年学校大概分为市级老年大学、区县级老年学校、街道老年学校。市级老年大学、区县级老年学校毕竟数量有限,街道老年学校发展也困难重重。
“老年教育,基本是公益性的,学费低廉,所有的学费都只用来支付老师的报酬,其余的房租、水电费都由街道补贴。”张立清透露,街道老年学校的老师,大多是具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
平凉路街道老年学校,分管机构是老龄委下属的老龄教育小组办公室,属于民政系统,基本没有下拨给街道老年学校的经费;而市级老年大学以及社区学校,则属于教育系统,教育费用相对充裕些。
教育资质成为困扰街道老年学校的“魔咒”。按规定,以“学校”冠名的机构都应归教育部门主管,但街道老年学校在开办时因为场地、师资等条件不达标,无法取得教育资质。学费发票,是这一问题最为直接的显现。在平凉路街道老年学校,近一半学员的所在单位能为他们报销部分学费。但学校在开具发票时遇到难题,因为学校没有资质,只能向学生提供老年协会的发票,再盖一个老年学校印章。“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已经向上反映过多次,希望能尽早得到解决。”张立清说。
[案 例]
20年学龄学生:上一天课,能保持一个星期好心情
自从进入上海老年大学后,蒋志雯就一直没有“毕业”,“古诗词、古文阅读与欣赏、书法……学了多少门课?我都记不清了,哈哈!”
蒋志雯的家离南塘浜路上的老年大学很近,走路不超过20分钟,每周四上午和周五下午,她都会准时到校。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