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教委获悉,《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将自2015年7月3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的课程计划将使小学和初中课堂“大变脸”。各区县教委要依据《课程计划》在2015年8月1日前研制完成本区县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 此次课程计划修订将给小学和初中课堂带来五大变化。 九年级将增加 历史课生物课 新的课程计划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关注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比如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解决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不衔接的问题,再如将历史、生物课程延伸到九年级是为了解决初高中这两门课程不衔接的问题。 那么,各学科具体有哪些调整? 品德与生活在一、二年级的学时由2学时调整为1-2学时。历史由过去的七、八年级延伸到九年级,其中八年级学时由过去的2学时改为1-2学时。生物在不增加周学时的情况下,可延伸到九年级每周开设1学时。语文一、二年级由过去的8学时调整为6-8学时。数学一、二年级由过去的4学时调整为3-4学时,六年级由5学时调整为4-5学时。外语一、二年级由过去的2-3学时调整为2学时,三、六年级由3学时调整为2-3学时。体育一、二年级由过去的3-4学时调整为4学时。市级地方课程每周1学时,区县地方与校本课程每周1学时。 课时长短可变 排课将成焦点 以前每节课固定为40或45分钟,学校不能随意改变课时长度。但现在鼓励学校在周总学时不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 各学科课时与学科实践活动相配合,普遍提供了弹性选择,利于学校依据课程整体设计,进行选择。 据介绍,这样的长短课、大小课搭配安排将进一步提高学校自主性,利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教学调整。此前清华附小、朝阳实验小学等学校已经开始试点长短课、大小课的结合授课。例如美术课画一幅图40分钟时间太短,可以延长为一小时。一些欣赏课可以几个班的学生一起上,而体育课则可以分男女生分别小班授课。首师大附小曾经尝试过在讲解数学难点“分数乘法”的时候用90分钟的大课进行教学,整节课既有知识讲解,又有复习,有活动,有课堂作业,虽然时间长,但形式多样,学生理解更透彻,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业内人士分析,课时可伸缩之后,对学校是个挑战,如何安排课程、调配老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将是下学期各校的关注重点。 七八年级科学实践计入中考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新的课程计划要求“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时上可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使用,也可以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使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区县、学校具体统筹安排,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共计453学时。一至八年级每学期15周、每周半天(3学时)。 课程方案对活动数量有具体要求:校内外共同实施,每学期组织5次(共15学时)校外实践活动(市级1次,区级2次,校级2次)、10次校内实践活动(共30学时)。 在七、八年级开展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将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校安排七年级每周1学时、八年级每月1至2学时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组织做好学生“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情况的认定填报,有关情况作为中考动手实践类成绩的计入依据。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将由市、区县、学校三级采取1:2:2的模式共同开发。在学习方式上将尽量依托参观、调研、制作、实验等形式;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将充分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社会资源。 小学中高年级课外作业一周一次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以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 一至六年级要在课内留有作业时间,低年级作业要在课内完成,不得布置课外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形式课外作业一周布置一次,教师全批全改。实践类课程中,鼓励小学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