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人们从“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曾经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生活的人们逐渐步入老年,他们当中很多人在退休后感觉找不到“组织”了,产生了失落感。如何让老年人增强归属感,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天津市老龄办选择了老年群众性文化活动基础比较好的河西区为试点,规范区、街、社区三级老年人协会组织,整合老年文化社团,扩大老年人参与率,让老年人从“社区人”变为“社团人”。
目前,河西区共建有各类老年文化社团2487个,其中在社团备案的文化艺术、体育健身、教育、卫生、科普类社区社会组织达到1901个,平均每个社区有15个老年文化社团,参加社团的老年人有8万人,占河西区老年人口的40 %。为使老年文化社团健康有序发展,使更多的老年人变为“社团人”,几年来,河西区在引导和组建老年文化社团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基层协会牵头 组建老年社团
河西区建立了区、街、社区三级老年人协会,形成了全覆盖的组织体系。目前,全区13个街道、169个社区全部建立了老年人协会,会员达到4万多人,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老年人协会全覆盖的任务。同时,河西区成立了区、街、社区社会组织指导协调委员会,专门聘请了有社区工作经验、有较高组织协调能力、在社区居民中享有一定威望的老年人担任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专职工作者,负责指导、协助老年文化社团等社会组织做好项目策划、协调场地、经费和宣传等工作,为老年文化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在基层老年人协会的担纲组织下,各级老年文化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
整合资源,提供活动场地。河西区先后投入资金4580万元,建成62个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均设有文体活动室、阅览室和老年课堂等,全部向街道、社区的老年文化社团免费开放;先后改造了珠江公园、红光公园等150余个文体活动场地,并命名佟楼公园、曲江路公园为体育公园;在公园、社区内添置534件健身活动器械,积极引进体彩公益金,建设市民“健身路径”百余处;投资400余万元装修了区老年大学示范学校和梅江老年大学分校,共占地3000多平米;投入200多万元,创建了100个“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老年学员自愿参加,免费入学,不限年龄,课程自选,双休日开课,开设16大类237门课程,办班7060班次,累计参加学习活动的学员达414万人次;此外,全区还开放了20所大中小学活动设施,建立驻区单位对社区开放教育基地222处,各类培训场所312处,为老年文化社团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更专业的健身活动设施。老年文体活动设施面积的大幅增加和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为老年文化社团就近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解决了以前没有活动场地的困境。
鼓励老年人加入老年文化社团。河西区坚持自愿原则,倡导自娱自乐,不划框框,没有门槛,内容丰富,广泛动员、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加入社团,把参加社团活动作为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文化团队组建起来了,老年人参加集体活动多了,在家闲着的少了,晨练的、唱歌跳舞的、书法画画的、手工制作的、义务巡逻的,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生活充满了朝气,社区洋溢着生机。媒体上称赞老年文化社团是“老年人快乐生活的乐园,展示自我的舞台,互相帮助的家园”。
老年文化社团健康有序发展
河西区积极培育老年精品社团。为积极引导老年文化社团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河西区紧紧围绕和谐社区建设重点与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创新活动方式,优化活动内容,扩大受益范围,提高社会影响,采取开展活动项目化运作方式,对老年文化社团开展的主题积极向上、持续一段时间、覆盖一定群体、具有积极社会影响的活动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近两年来,河西区用于扶持老年文化社团的资金达40余万元。这种有目的性、引导性的扶持,使老年文化社团开展活动由过去流于形式、松散型变为精心设计、更具社会感召力,从而提升了老年文化社团开展活动的社会认可度与凝聚力,吸引了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其中,打造了一批具有本地区特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老年文化社团和活动品牌。
注重发掘老年人才,培养骨干力量。河西区文化局组织老艺术家、有文艺专长的老年人成立了“西岸文化艺术团”,他们以文化志愿者的身份深入社区担任辅导员,配合老年人协会和老年文化社团搞普及、搞培训、搞演出,许多老年文艺爱好者在他们的指导下,已成为社区老年文化社团的骨干力量和积极分子。发动有特长、有能力、有热情的老年人担任老年文化社团的带头人,这些老年人坚持自觉带头组织、开展、参与活动,从而保证了社团的良性发展。同时,为了提高老年文化社团的专业化水平,还定期聘请群艺馆、文化馆和专业艺术院团的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取得很好效果。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