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报记者 赵晓明 通讯员 罗凯 李书田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为学生设计了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学生设计了什么样的生活。”2005年,济南市小庄学校确定了“为幸福生活而教育,为主动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努力为孩子打造幸福校园。校长杨润森告诉记者,近年来,小庄小学逐步探索出一系列“幸福教育”体系,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的一生幸福打下基础。
幸福之源—打造活力课堂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平台,为让学生在课堂随时感受快乐学习,享受幸福教育,2014年,小庄小学开始对课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研究。在市中区教育局“共生课堂”的大目标下,学校将传统课堂打造为“活力课堂”:体现师生平等,相互融合;形式多样,趣味盎然;内容开放、扣人心弦;充满质疑、善于思辨等内容。
活力课堂开展伊始,得到同学和老师的积极响应。在小庄小学5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王永秀老师进行了绘本教学《大脚丫跳芭蕾》展示,课上,王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主人公”的世界,去发现、去质疑、去想象、去辩论、去欣赏、去与主人公一起欢乐忧伤、去体味“人生处处是拐角”的丰富内涵……一个小时的课时,全班共有110余人次发言,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小庄小学的课程实施水平,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学校会开展第一轮“活力课堂”研讨。这样的大面积的研讨每学期有2-3轮。今年以来,学校重点推进校本教研的开展与质量。教研定位在教育之“道”,而非教育之“术”。利用周五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激发教师潜力。同时,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寻找身边名师”的活动,激活教师队伍,让教师发挥更大的力量。
幸福之本—塑造才艺少年
小庄的学生都来自城郊家庭,这些孩子不同于市区的孩子,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课外辅导、特长培养的机会,学生的成才更多地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基于这种现实,学校认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为学生幸福打下基础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学校从“建设书香校园,培育立体读写生态”、“多彩太空泥”、“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研究等方面凸显学校育人特色,带动学校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小庄小学的美术教室里,整整齐齐摆放着同学们的“太空泥”作品,有小猫、小狗等动物造型,有镜子、收纳笔筒等生活实用物品,还有根据故事书捏制的人物情景剧等作品。2013年开始,小庄小学开设“粘土大师”校本课程,学生们用“太空泥”展现出心中的万千世界。负责该课程的李书田老师告诉记者,“粘土大师”课程的灵感来自于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兔子王泥塑艺术,那形态各异、精巧绝伦的造型让人为之兴奋。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民间美术可以使青少年在轻松的气氛中自觉地了解民族文化,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粘土大师”课程针对一至五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以基础形的捏制为主,用色彩鲜艳的太空泥捏制海洋类、美食类、生活用品类、动物类、人物等造型。中年级学生在此基础上拓展应用水平,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彩泥美化生活。捏制出钥匙链、项链、镜子、首饰盒、储蓄罐等一系列生活应用作品。高年级的学生结合经典诵读和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塑造出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海绵宝宝》、《聪明的阿凡提》等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通过创作学生们提高了审美情趣。“太空泥”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学生的校园生活,孩子们惊人想象力结出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
幸福之路
—激发探索热情
小庄小学的学生家中大都还有少量田地,但是孩子已基本不参加农活的劳动。由此,学校将《二十四节气与农令谚语》作为校本课程研究,期待用这种本乡本土的文化来重塑学生。
“倾听节气的声音”—全校学生共同参与,依托《二十四节气歌》和一些节气谚语,引导学生走近节气,了解四季的变化。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克服目前学生脱离生活的弊端,在观察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乡土文化,从而乐于亲近家乡,从而受到情感和品质的陶冶。
同时,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变化,顺应其规律,学校还将课程内容延伸拓展,开设了二十四个实践小专题,在二十四节气前后实施。在刚过去的“立夏”节气中,学校组织学生们抓鱼捉虾、挖马铃薯、搭土灶、炒小菜、烧香喷喷的豌豆饭……在亲自动手过程中得到生活实践能力的锻炼。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