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堂县的社区工作站,第一感受是学习氛围浓厚:退休干部聚在一起吟诗作赋;农闲时村民学习竹编技艺;在职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到社区教育学院或者社区教育工作站接受消防培训……金堂县社区教育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打造“沱江源文化讲坛”,去年被评为我市社区教育特色项目。
近年来,金堂县社区教育和市民课堂建设工作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市民生存素养为主线,坚持以“幸福教育·励学金堂”和“满足需求·服务民生”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市民生存、生活、生命质量提高。据介绍,从今年起,金堂县每年将为市民开展1000场优质市民课堂,培育10门特色课程,举办10场市民课堂教学成果展,进一步丰富“最成都·市民课堂”的内容。
社区吟诗作赋 老有所乐
金堂县活跃着一个叫做“韩滩诗社”的文学团体,不仅有一大批退休知识分子参加,也吸引了一些中青年文学爱好者,甚至还有一些来自附近广汉、青白江的“社员”。韩滩诗社现任社长杨源仁说,这个有百余人的文学社团很具包容性,既有以写传统诗词、新诗、散文诗为主的诗人,也有以写散文、小说为主的创作者;有老教师、老干部,也有中青年基层干部、书画摄影界人士、农民、大中小学生。
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8日,是韩滩诗社固定的全体社员集体活动日。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朗诵新作,也常常出去集体采风。杨源仁说,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主旋律,他们还自费出版有3000多份印刷量的内部资料,分送到各个社区、机关。
抓培训教农民发家致富
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关爱关心留守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及劳动年龄段外等特殊人群的生产、生活,金堂县广兴镇还依托藤编(藤椅)、竹编(蒸笼)、核桃剥壳等加工产业,大力开展培训,提高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及劳动年龄段外等特殊人群就业技能水平,实现就近就地居家灵活就业。
广兴镇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工作站,对自愿、主动参与培训的对象以“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进行免费培训。学员培训合格后,通过“公司+协会+农户”订单方式合作,农户可以将原材料领回家中,利用闲余时间进行手工加工,以增加收入。该镇政府还免费提供场地,吸引群众到金堂大道旁“樱花人家”核桃剥壳作坊、藤编作坊、竹编作坊参与定点免费培训,并对学会技能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今年,广兴镇已开展藤编培训6期320人参训;竹编培训6期200余人参训;核桃剥壳培训6期390人参训。由于竹编、藤编、核桃剥壳劳动强度小,附加值高,就业方式灵活,深受群众的欢迎,镇内常年从事藤编的有300余户,人均年创收2万余元;常年从事竹编的有100余户,人均年创收2万余元;常年从事核桃剥壳的有500余户,人均年创收1万余元。
内容大众化 形式乡土化
金堂社区教育以老年人、留守妇女儿童、种植农民、新市民为学习主体,遵循“以需求为导向”的市民课堂原则,建立了课程开发培训指导中心、教学成果交流展示中心,组织指导全县市民课堂有效开展,整合各类学习资源,促进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学校、(村)社区教育工作站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三级业务支持网络,完善社区教育多元参与合作机制,培育多元社区教育主体,激发城乡社区教育活力。社区教育强调以课程内容的大众化和课堂形式的乡土化为突破口,积极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市民学习课程,并加强社区学校和市民学校建设,开设了面向“三农”的公民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课。近年来,金堂县已形成了诸如川剧座唱、沱江源文化、四川清音、孝善文化、果树栽培技术、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新生命教育等一系列市、县特色课程。记者 周波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