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先生:创新者永远年轻

郭永怀与李佩的结婚照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偶像级”教师,而李佩先生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偶像级教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院士说:“李佩先生是一位普通教师,但是,她一心为学生、一生为学生,得到了国科大历届学生的尊重和敬重”。
这位今年已满96岁的老人,被一些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尊称“师母”,因为她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更多的时候,李佩被人们看作一部“传奇”:她曾代表中国女性在国际会议上发出第一个声音;她是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80岁时,还站在讲台上为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生讲授英语;90岁时,她还在张罗“中关村专家论坛”并亲自主持,开讲座的既有厉以宁这样的经济专家,也有杨乐、白春礼等著名科学家;95岁时,她花了三年时间,组织她和郭永怀以及钱学森的多位学生,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做研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集,高质量地翻译成中文。遇到翻译中的争执,一概由她亲自审阅并定稿。
传奇:最好的大学与最美的相遇
李佩先生现在居住在北京中关村科源社区,小区最西头的几栋是三层青砖小楼,是中关村最早的建筑之一,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人们叫它们“特楼”,意思是给特殊科技人才住的小楼。尽管楼面显得斑驳、陈旧,但仍然有一种掩饰不住的端庄和静雅。当年,钱三强、彭恒武、竺可桢、熊庆来、王淦昌和陈能宽等一批著名科学家都曾居住于此。自1956年10月,郭永怀辞去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生院教授职务,带着妻子李佩和女儿郭芹回国后,李佩先生就一直住在这里,如今将满60年。这是她与老郭的家,无论什么时候她都舍不得离开。
李佩小时候住在北京东城南小街,那里距离东四沙滩的北京大学很近。她祖籍江苏镇江,父亲从英国伯明翰大学矿冶专业毕业回国后,全家迁到了北京。1936年,在教会学校贝满(Bridgeman)女中毕业后,李佩报考了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女子文理学院,她还考上了燕京医预科。虽然父亲也是留过洋的,但是,父母仍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同意她上大学,更不让她上男女合校。最后,经过李佩一番抗争,父母妥协的结果是读北大,因为离家近,可以走读。而没去上燕京大学是因为燕京在郊外,需要住宿。
1937年,在北大经济系读了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很多同学一样,李佩也想找个安定的地方去读书,于是,1938年,她到了西南联大。那是清华、北大和南开合办的一所大学。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科学大师和学术大家,那时候要么在昆明教书,要么在读书。尽管也时常会有空袭,但毕竟比内地要安定一些。在西南联大,李佩曾任一届学生会副会长。因为同情左派学生组织,帮助并参加过左派群团搞的一些活动,李佩等进步女生曾被三青团在女生宿舍门口贴布告辱骂。
1941年,李佩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来到重庆中国劳动协会工作。那时,美国两大工会组织为支持中国工人为抗战坚持生产,捐献了一大笔钱。为改善中国工人生活条件,中国劳动协会用捐款创办了一些工人福利项目,如工人托儿所、夜校、图书馆、福利社、医院等。当时,中国劳动协会的理事长是朱学范先生,一部分捐款被送到延安去了,用于购买医药设备等。
1945年11月,第一届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巴黎召开,86个国家的团体会员应邀出席。李佩因出色地组织了许多重大社会活动,加之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被选为中国妇女代表,并做大会发言。
李佩在重庆工作时,目睹了多次大型群众性活动,并亲身经历了1946年2月10日发生的“较场口事件”。当时,以民盟为首的民主党派组织群众大会,反对蒋介石政府撕毁旧政协协议,郭沫若等很多进步人士都挨打了。发生惨案时,李佩先生就在现场,只是因为她当时帮助一位塔斯社记者做翻译,打人者忌惮塔斯社记者才幸免。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