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家们学得很认真,还不时相互切磋。

■班主任在群里给学员们“补课”。
上周五,由厦门晚报和市老年基金会联合主办的老年微信培训班第10期在电信文灶智慧小区便民服务站举行。两个小时的课堂老人们学得很认真。课后,他们还加入为微信群,有什么疑问就到群里问,晚报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解答。
昨天,学员陈女士致电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感谢“班主任”牙牙,“她每天都会发天气预报,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太感谢了!”
文/图 记者 林珊 见习记者 蔡姗姗 林依文 实习生 苏冬梅
【微信群】
怎么设置群昵称 图文并茂教会您
“今天怎么没发天气预报呢?”7点刚过,几名老人就在群里询问:“班主任去哪了?”
原来,每天早上7点左右,班主任牙牙都会雷打不动地在各个群发一条当天的天气预报,给老人出行提供参考,而老人们也养成了习惯,每天一起床就先打开微信群,看看这个“出行参考”。
“要怎么发语音和图片呢?”“你这个图片很好玩,哪里来的?”“发错的信息要怎么撤回呢?”“朋友圈不想让一些人看,要怎么设置?”每天早上5点多到次日凌晨一两点,各个晚报老友微信群里,都会有老人在聊天、提问。牙牙和其他晚报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回复老人们,教大家怎么操作,进行“网上教学”。
一开始,大家还不会在群设置里将自己的昵称改为真名,也不知道怎么显示其他好友的昵称,牙牙就在手机上截图,把操作步骤用红色线条标出,再配上文字说明,“手把手”教大家。
【朋友圈】
各种信息不老少 想知真假问晚报
老人们学会使用微信后,特别是刷朋友圈、看新闻这一项功能后,经常会分享一些美文、美图、搞笑视频等到群里供大家一起欣赏。喜欢关注时事的老人还经常转发晚报微信公众号上的新闻,比如上周晚报推出的《老人花27元可投保意外险》的报道,以及每周关于老人学微信的报道等与老人相关的报道。
此外,部分老人因为不明就里,还会分享一些诱骗转发的信息到群里面,比如“××公司推出一系列优惠,只要您转发即可获奖”等,牙牙看到后会第一时间回复:“骗人的,请撤回。”老人有时还不甘心地问:“可是人家说是真的。”这时,她就会找出辟谣的新闻报道,让大家明白是真是假,并相互告知:“以后碰到这事别忙转,证实了再说。”
牙牙告诉大家,在网上看到一些信息,如果自己无法确定真假,可以先发到群里,让晚报工作人员帮忙证实,以防上当受骗。
【特写】
“老姐妹”相约学微信 建“三人群”方便见面
黄秀莲、叶玲和王秀钗,是几十年的闺蜜,有什么新鲜的事情也会一起尝试。这不,这次她们三人相约一起来学微信。而她们学习的初衷,是为了方便相约见面。
原来,以前三个人想相约一起去泡茶,得互相打电话,一番沟通下来,少则两个,多则五六个电话,很麻烦。听说微信可以免费建聊天群,群成员可以同时讨论,她们便下决心要将微信学会。
68岁的黄秀莲是三人中最年长的,也是最好问的,一直拉着工作人员问:“老师讲的那个按键在哪?要怎么操作?”当工作人员伸出手指要教时,她连忙说:“不要帮我按,我自己来操作,不然学不会。”
“我示范一遍,你要认真看哦!”64岁的叶玲是她们三个之中年纪最小的,也是学得最快的。学完发图片后,她马上给女儿发了几张外孙的照片。见坐在旁边的黄秀莲还不太会,她就拿起手机凑过去,像个老师一样指导:“你看,你点击你想发的人的头像,然后按下面的图片,选一张照片,按发送就可以了。”
66岁的王秀钗是三人中最认真的一个。为了方便听讲,她将椅子拉到前排,听完老师讲解之后,自己摸索了一遍。在晚报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微信群。王秀钗一兴奋,把女儿也拉进群里,女儿随即打来电话夸赞:“妈,您太厉害了!都会建群了!”
三个老姐妹在群里发图片、发语音、发视频,玩得不亦乐乎。黄秀莲还发表了第一条朋友圈:“今天真开心!”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