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韩晓蓉
前天下午,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上海纽约大学四楼图书馆人声鼎沸,上海纽约大学2014年秋季实习见面会在此间举行,400多名中外学生穿着职业装和名企负责人侃侃而谈。
“我在学生们的眼睛里看到了自信,这是上海纽约大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年轻人主动去接触一切,为自己代言,做更好的自己!”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说。而陶醉于小班化教学、互动式学习、全英语授课的过程,俞立中自己也觉得很享受,“我办公室隔壁就是教室,上课很少有安静的时候,一会儿笑声,一会儿鼓掌声,一会儿在争论。课堂教学有相当多的互动。”
上纽大的六大特质
说到上海纽约大学的特质,俞立中总结了6个不同:
一是主动学习模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认真阅读大量文献、积极开动脑筋,既没法参与课堂讨论,也没法跟上教学的节奏。
上海纽约大学的课堂教学包含了大量的原著阅读、自由讨论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表达和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我和几位学生交流过,他们说一个学期的阅读量,可能比有些大学本科四年的阅读量都要多,而且都是古今中外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的英文论著,如孔子、孟子、老子、马克思等都在其中。只有阅读了大量原著,他们才能在课堂里参加讨论,才可能进入写作思考。”俞立中说。
二是全英语教学模式。因为上海纽约大学一半是中国学生,一半是国际学生。
三是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五个板块:社会与文化基础、科学基础、写作、数学,以及针对国际学生的汉语。强调了四个关键词:全球视野、多元文化、学科融合、中国元素。课堂教学方式也是多样化的,一门课程可以有不同类型的授课方式组合在一起,有主讲课、研讨课、实验课、写作课等。
四是推迟选择专业。学校在本科阶段实施文理通识教育。学生在前两年以核心课程学习为主,就是通识教育课程,也有一部分专业课程;第三、四年以学习专业课程为主。学生进校时不需要明确专业,在学习过程中考虑专业选择,二年级结束前必须选定专业,可以选一个专业,也可以选两个专业,或者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选专业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学校不会考虑每个专业的人数比例。学生有选择专业的自由,也有选课的自由,每个学生都有学业导师,他们会指导学生如何考虑专业发展,如何根据专业意向来选修课程,也会帮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
五是跨学科基础。重视学生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是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中的流动。本科四年期间,学生至少有一个学期,最多可以三个学期,选择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遍布六大洲的15个校园或者教学点选课学习,把课堂学习、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融为一体。
美式课堂教育激发讨论
在上海纽约大学招生后的第一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派了一批青年教师在上海纽约大学随堂听课,听课教师们感受到了中外教育的巨大差异带来的震撼。
一位教师旁听了《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这门课,每周只有一节主讲课,美方校长Jeffery Leman和Paul Roman教授两位主讲,一位是经济学家,一位是法学家,他们在课堂上从不同角度启发同学们思考古往今来的伟大思想家对各类社会问题的论述,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哲学家的观点。每周还有一节研讨课、两节写作课。
这样的教学组合形式,不仅能够促进教和学的结合,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并学会如何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
上课同学的课程读物不是现成的教材或者读本,而是教师选取一些经典名著章节集结成册,著作中包括一些经典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比如柏拉图、马克思、亚当·斯密、卢梭、孟德斯鸠等的作品,以及中国的思想家,比如孔子、孟子、梁启超等的作品,这些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有关价值和伦理探讨的文章。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四个问题,然后全体学生用“表决器”马上形成意见分布(在课程的PPT上马上就能显示出结果)。随后老师随机点名,让学生们联系书本,讨论站在作者的角度他会选择什么答案,或者某个现实问题对应书本里的相关论述。
通过这样的上课方式,教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学习的主体性给了学生。这门课虽然课堂上只用几个问题来组织讨论,看似很轻松,但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很高。
四成教师是全球招募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