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李鑫通讯员吕珊珊摄影报道 只楚园是芝罘区重要的工业聚集地,近年来,随着园区一个个大工业项目的落地,园区面积不断扩容,体量不断增大,西牟、东南哨两个旧村落也一步步完成了“村”变“社区”的蜕变。昨日,记者在探访感叹只楚园不仅重视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了解到只楚园更注重辖区居民社会保障工作,用心做好低保救助、残疾人辅助、困难家庭帮扶等工作,用“服务软实力”打造腾飞园区中的幸福家园。 民政工作者集中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昨日上午,在只楚园管委四楼会议室,社会事务科正在举办一场社区民政工作者培训班,来自只楚辖区11个村和4个社区30余名民政工作人员齐聚一堂,集中培训低保、残疾、社会救助等国家帮扶政策和申办流程。“申办低保家庭人均月收入必须低于520元钱。”在培训会上,只楚园社会事务科副科长路红一边手拿着辅导教材,一边手指着幻灯片生动地为与会工作人员讲解关于低保的申办政策,台下的参训人员对照着辅导材料认真做着笔记。“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只楚街道的居民区、社区进行了‘两委’换届选举,很多居委会都重新调整选配了民政工作人员。为了让各村和社区的民政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减少因为工作人员对政策把握不准确、程序执行不严格而造成的工作失误,社会事务科精心组织了此次培训。”培训会上,只楚园社会事务科副科长路红介绍,现场培训人员主要通过提问———分析———解答的互动方式,把低保、残疾、社会救助等工作的具体细节、流程对大家进行辅导和强调,目的就是能通过民政工作人员培训把各项优惠、救助政策及时准确地送到辖区村民身边。 记者在培训班上看到,所有参训人员人手两本辅导资料,拉杆夹封皮,整洁规范,据了解,这些都是社会事务科精心准备的,从低保对象的认定条件、如何准备低保申报资料、低保报表上报时间,到低保重残对象的新增、注销,残联康复需要哪些证明材料,都一目了然,居民办理每项业务需要填报的表格样本全部附在后面,形成一本系统的民政工作“教科书”,以便民政工作在给居民办理救助手续时,能及时得到帮扶和救助。 人性化关怀减轻残疾家庭负担 沙埠居民区的郑旭东今年30岁,早年患有小儿麻痹,后来病情恶化导致丧失行动能力,其母亲由于下半身残疾也失去劳动能力,家庭全靠父亲的微薄收入维持。之前的小郑几乎什么活儿也帮不上忙,没法融入社会,年纪轻轻的他整天郁郁寡欢。去年,只楚残联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区残联一个申请电动轮椅的名额,工作人员考虑多方面因素后,把电动轮椅的名额给了小郑。从此,小郑好像变了一个人,日益开朗的性格不仅让家人感到高兴,更是深深感染了街坊邻居们。“自从有了这个电动轮椅,我可以随时出去转转,村里的大叔大姨有拿不了的东西,我还能帮他们一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如今的小郑依靠自己的电脑基础,自学cad制图教程,并在父亲的单位找到了设计平面布局图的工作,开始了全新生活。 路红告诉记者,残疾等级鉴定是残联每年的重要工作。每次进行残疾等级鉴定的时候,社会事务科都会协调医院残疾鉴定医生免费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肢体残疾人进行评残服务。跟随一旁的康复指导人员则为残疾人分别建立康复档案,解答残疾人家属的各种询问,贴心、周到的服务每次都会得到残疾人及其亲属的一致好评。在入门入户的过程中,残联工作人员还对其中的失能老人进行走访,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失能老人能及时享受到各种补贴。两项工作有机结合,免去了残疾人前往医院进行残疾鉴定的不便,又避免了重复入户给残疾人家庭带来的不便。 2013年至今,只楚残疾人托养站、残疾人辅具服务站(残疾人康复站)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无偿为有一定活动能力以及轻度智障残疾人提供日间托管,或为有短期需求的残疾居民提供可租赁辅助器具。只楚医院的残疾人康复指导员还会定期为托养残疾人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心理辅导、送医送药等服务,确保残疾人能够得到科学、正确的康复训练。不仅为残疾人实现就近康复训练提供了条件,帮助他们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更极大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进一步推动了辖区残疾人事业的向前发展。 打造“三位一体”养老格局爱心托起“夕阳红” “我们辖区共有534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近7000人。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以健全养老服务机构、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为突破口,不断优化老年人服务质量,在养老、医疗、生活照料、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认真做好老龄工作,努力打造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欢乐园’。”路红介绍。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