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之后,易与社会脱离,产生情感空虚、社交渠道匮乏等问题。天津尝试利用老年人的知识、技术、生活阅历,重建“有用感”;资助成立老年社团,带动老年人“有事干”;出台专门法规,要求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关爱服务。
在天津开发区华纳社区三楼社区剧场,一场刚退休老年人心理疏导培训活动正在举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艳梅针对刚退休老年群体“退出岗位、融入社会”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专业分析与讲解,100多位退休人员参加了这次讲座。“别说,我刚退休时浑身不自在,有钱没地花,没事干,看谁都不顺眼。今儿听了刘老师讲课,以后自己给自己找点儿乐子,心里舒坦多了。”一位来听课的老爷子告诉记者。
有用感是最重要的心理支撑
“对我们老年人来说,仍被人需要的感觉是最有价值的,也是老年人最重要的心理支撑。”80岁的李德华老人精神矍铄,自己从家溜达到社区服务中心。李老退休前是天津滨海新区一家医院的院长,胸科专家,“过了生日,我也算是‘80后’了。”李老边笑边收拾自己的义诊包。退休20年,每周三一上午时间用来义诊成了李老的习惯,多年下来义诊过12000多名病人,做过150多次健康科普讲座,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时还是当时天津年龄最大的火炬手。“把老年人的知识、技术、生活阅历发挥出来,心里舒坦,身体自然健康。”
“我们都见过社区里经常会有社会人员的所谓宣传讲座,其实就是推销,为的就是骗取老年人的钱财,可老年人很热衷,怎么都拦不住,甚至隐瞒家人带着推销员来家里取钱,有一位老人连着被骗几次,损失了四五万。”天津开发区社会服务中心副主任林德菊是区里第一位专业社工,最早所服务的康翠社区也是一个典型的老年人社区,几年前频频发生的老年人被骗事件曾引起她的思考,“事后了解,就是因为孩子们天天上班,老人觉得在家里没人说个话,觉得自己没用了,所以稍微遇见个能多说几句话的就很容易被骗。”
“政府可以提供社区养老、居家的硬件基础,但老年人情感慰藉更多还是需要社工和志愿者的支持,这也是目前的短板。”天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相关负责人坦言,“一方面需要引进社工专业人才,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也要开拓老人社区参与渠道,让老人参与社区治理、社交活动,倡导老人之间互助,协助老人‘第二次’融入社会、实现退休后的人生价值。”
1
2
3
共3页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