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点半上课,他常常7点半就端坐在教室了,一边翻阅教材一边等候学员——
□施布民 张志和
星期三、四的早晨,在繁华的市区钟楼广场人行道上,人们总能看见一位鹤发童颜、敦敦实实的耄耋老者,步伐沉稳匀速,脸带谦和厚道的笑容,一手提着老式公文包,一手拎着一杯水……他,就是原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南通市老年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姜光斗。他常常提前一个多小时乘车再步行,赶往市老年大学为学员授课。
下面就是一组师生们口口相传的有关姜教授的小故事。
打着赤膊编教材
2010年,姜教授接受市老年大学(有人简称为“老大”)聘请任教后,就面临着其50多年教师生涯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老年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教材。老年大学的学员来自社会各阶层,水平和需求各不相同,而普通高校的教材无法紧密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施教者不能得心应手,求学者也多有不适。怎么办呢?姜教授思虑再三,决定利用寒暑假自编教材。
要编写一本知识性和实用性高度结合的老年大学教材谈何容易。当时已76岁高龄的姜教授人老心不老,搜索资料、编辑撰写、输入电脑,修改成册,事必躬亲。2010年暑假中的一天晚上,老年大学文史系朱主任为课程安排事宜到姜教授家拜访。他原以为晚上湿热难耐,姜教授正好在休息。可敲开门,室内热浪逼人。一看,姜教授正打着赤膊,卧案写作。朱主任心疼老先生:“您当心中暑啊!我帮你开开空调吧!”姜教授笑笑说:“我年老体弱,不宜吹空调,只要开个微风扇,稍微有点风就行了。”又对朱主任表示歉意:“夜里也没外人,有时顾不得斯文了,就打着赤膊写。”他家里的人说:“他到了老年大学常常挑灯夜战,比他在通大的时候还忙,说是老年大学的教材急着要用呢。”就这样日复一日,一本本教材在姜教授笔下流淌出来。
几年来,姜教授先后编写了《红楼梦诗词赏析》《古代小品文名篇赏析》《唐诗宋词名篇赏析》《诗词格律》《古诗词研析与写作》5套教材共约140万字,受到了广大学员的欢迎,好多兄弟老年大学也慕名前来求购。《红楼梦诗词赏析》还被评为全国老年大学协会优秀教材。
结合公祭讲铭文
姜教授来到老年大学任教后,老而弥坚,保持着他的教学特色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姜教授的课被安排在上午8点半开始,他担心上班早高峰期人多车多容易耽误,所以宁可提前一小时乘车赶往学校,常常7点半就端坐在教室了,一边翻阅教材一边等候学员。只要有姜教授的课,他总是文史系第一个到学校的,弄得文史系的工作人员怪不好意思的。
姜教授的授课时间是两小时,他总要用足时间。他讲课声音洪亮,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学员总是听得津津有味。考虑到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姜教授上课前就把主要教学内容输入电脑,上课时利用教学课件图文并茂地给学员讲解。古文中生冷字比较多,而好多老年学员又没学过汉语拼音,他就设法用同音字注读,方便了学员的学习和理解。
姜教授还十分注重把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最让师生们难以忘怀的是他讲授公祭鼎铭文的故事。去年12月,姜教授看到国家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的新闻后,心潮澎湃,连夜备课。第二天上课时,姜教授开门见山地说:“我要向大家推荐一篇难得的现代古诗文。”现代古诗文?正当学员们略感诧异的时候,姜教授推出谜底: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随后他激情洋溢而又娓娓道来,“正文为韵语,全篇40句、160字,意蕴精深,发人深省。第一层,从中国古代文明之发达写到近代国势之衰落,既点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又不失民族自信。第二层,叙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寄托对于死难者的深切哀思。第三层,写我中华民族奋起抗战,国家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第四层,主要记述设国家公祭日、置国家公祭鼎的重大意义。”姜教授赞美此铭文词约旨深,篇中用语几乎“无一字无来历”,但又力避晦涩,追求晓畅,在艺术方面几近完美,堪称现代古诗文的典范。
姜教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讲解后,组织学员们反复吟诵,提示学员们琢磨铭文的精深涵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让学员们深受感动。
学员密谋贺大寿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