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妹妹冯宝珍照看着病床上的冯志远 本报记者 孙晶磊 摄 
本报2005年12月23日报样 
当年的学生刘天龙 
当年的学生杨森林 
当年的同事王文华 
当年与冯志远同期支教的李术培 冯志远 男,82岁,出生于长春市双阳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退休中学教师。194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市市南中学,1958年,他响应国家支援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离开新婚妻子,从大上海跨越万里来到中宁县,在鸣沙、关帝中学总共任教42年,其中前14年在鸣沙中学。 冯志远患视网膜色素变性,教学期间因过度用眼,视力急剧下降。1984年,冯老师双目失明,他就凭着记忆坚持讲课5年多。 退休后,他留在学校关帝中学,留在孩子们身边,只要孩子们需要,他义务辅导,直到全身瘫痪卧病在床,才于2001年恋恋不舍地离开宁夏,返回长春。 他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2005年度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05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胡锦涛总书记批示,“冯老师的事迹感人至深。要搞好宣传,并安排好冯老师的治疗和生活。” 2007年,由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宁夏电影制片厂联手打造了由冯志远支教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冯志远》,著名演员张嘉译出演冯志远,影片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喜爱。 9月23日,吉林省人民医院6号楼525病房里,满屋阳光。 冯老师躺在病床上,身边没有了求知若渴的学生,没有朗朗的读书声,他有些落寞。 2001年,他从宁夏回来不久便住进医院。去年,他一度住进ICU病房,如今有所好转。 “只是每天醒来,脸望着窗外,像在想什么事。可是问了,又不说。”妹妹冯宝珍明白,哥哥一直惦念那些学生。 常年卧病在床,冯老师更瘦了,双眼深陷,左侧身体已不听使唤,但头脑仍然清醒,和年轻时一样,问及生活、病情时,他都沉默着,一提到中宁县,他浑浊的眼睛闪过一点光,把头转向记者,“宁夏那儿好。”他说,他记得那里的长枣、炒面很好吃。谈到学生,他说出一大串名字,“王泽娟、刘天龙、杨森林……”他想他们,一刻也没忘过。 如今他重病在床,重回宁夏不可能,可他一直惦念着,鸣沙中学现在什么样了?关帝中学的教室还在不在?他牵挂的那些孩子怎么样了?更想再听听他们的声音。 9月24日,带着冯老师的心愿,记者赶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重新踏上他扎根42年的那片土地,去找寻他思念的乡音。 “他的生活很简单,因为他心里只有学生,一心只想把学生教好,没有社会人的杂念,甚至在家人接他回长春时,他仍不愿离开宁夏,不愿离开他的学生。” ——鸣沙中学校长刘学成回忆冯志远 ■替冯老师看学校 新教学楼已经拔地而起 一进中宁县,阳光格外足,路两侧种的都是红红的枸杞。县城样貌已非当年可比,笔直的马路,高大的楼房,以枸杞为内容的各种宣传随处可见,黄河边上古色古香的枸杞展览馆也已建成,迎接着四方宾朋。宁夏最大的枸杞交易市场也已落成,每天大量枸杞从这里发往全国。 去往鸣沙镇的公路两侧,红的枸杞、紫的长枣挂满枝头,正是收获季节。鸣沙中学是他在宁夏支教的第一所学校,距中宁县城20多公里,学校门口就是一排冯老师想念的枣树,又红又饱满的枣子挂在枝头,校园里高大的槐树为学生们遮阳蔽日,两栋现代化的教学楼宽敞明亮。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