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不为成名为养性 泸州30多名退休老人开启“艺术 |
|
|
|
|
|
每周三下午3点,泸州市老年大学的书法教室内都格外热闹,30多名退休老人聚集在此,开启他们的“艺术人生”。炯炯有神的双眼、遒劲有力的用笔……书法班教室内墨香四溢,老人们正认真地在纸上一笔一划书写着。
据了解,这个书法班的学生平均年龄足有60多岁,年级最大的已经90多岁了。和一般的课堂不同,老年大学培训班的学生们对书法有着极高的热情,每个人与书法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为了写好每一个字,他们半夜起来练习;为了提升字里行间的文化底蕴,他们苦读文学名著;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他们恨不得将书法刻进骨子里……
 周成书老师正在练习书法 爱到深处 他为书法落泪
初见周成书,他满脸笑容,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很谦虚,话也很少。71岁的周成书是泸州市老年大学书法班的班主任老师,退休后,他来到老年大学,一边学习一边任教。今年,已是他在老年大学的第16个年头。周老师平时话不多,可一说到书法,就打开了话匣子。好几次,在长达两个小时的书法课上,周老师一直在说话,讲到激动处,他突然失声,最后没能继续教书法。
受父亲影响,周成书从小就开始练习书法,父亲在书法方面对他的要求也一直很严格。可惜后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没能继续系统地练习书法。直到上世纪80年代,空闲时间稍微多一些后,周成书才开始长期坚持练习书法。也是从那时候起,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字号——“则人”。他说,“则人”算是自己一生为人处事的总结,即做人、做事都要有一定的准则,要坚守一定的原则。
“(上世纪)八几年的时候,我才开始大量临摹字帖,一直都在坚持练。”周成书说,很多时候,他甚至一整天都在家练字。“当我提起笔,写起字来,关于外界的一切,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了。有时,家人叫我吃饭,我还会觉得他们打扰到我,会生气。”周老师说,对书法,他真的是越练越爱。
平时周成书话特别少,但每每谈到书法,他却似有说不完的话。“每次练书法,当我拿起笔的时候,那种感觉……”讲到对书法的热爱,周成书情绪非常激动,声音几度哽咽。看得出,这发自肺腑的喜爱,让他已然无法找到能够表达内心全部感受的词汇。
自己热爱书法,周成书却不强求身边的人都学习书法。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承受的生活、工作压力都比较大,而学习书法是需要花大量时间的。“练习书法,贵在坚持。要想练好书法,不仅需要多练字,还需要大量阅读。不管练书法是初级阶段还是终极阶段,都需要跟着字帖练。尤其是初学者,选择最初学习的字帖,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字体,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才会喜欢,才会坚持得更久远。” 老年大学书法班,大家聚精会神学习书法 爱好书法 只为陶冶情操
程通双今年67岁。以前他是个闲不下来的人,从火炬化工厂退休后又去新疆打工。2010年,他感到身体不适,前往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患了癌症。为了治病,程通双从新疆赶回泸州,做了手术。此后,他没有再外出,一直在泸州养身体。因为动过手术,体育锻炼对程通双来讲不太方便。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泸州市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和山水画、花鸟画及人物画四个科目,从进学校至今已坚持了两年多。
谈到书法,程通双感慨颇多。他说,自己以前对书法只是略微了解过,但从来没有专门学习。进入老年大学书法班学习的第一天,身体坐不正,纸摆不正,姿势也不对,学习相当于从零开始。而他也从接触书法那天开始,逐渐发现了书法的魅力。
程通双坦言,自己这么大年纪才学习书法,并没有制定目标非要学到大师级别,坚持学习完全是出于兴趣爱好。“每次练书法,我都觉得很尽兴。书法就是无声的舞蹈,虽然我不方便参加体育运动,但写字时静下心来,身体坐端正,下笔刚劲有力,身体也要运气,思想贯入其中,身心都得到了锻炼。尤其是对我抗争癌症,更是起了不小的作用。练书法,极其陶怡情操。”程通双说。
有时写出自己满意的字,程通双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尽管忙了一辈子工作,退休后才接触书法,没有任何基础,但坚持练了两年,程通双认为自己还是收获了很多。“坚持练书法,不仅是写字方面的进步,更多是帮助我调整了心态,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好了很多。”
程通双现在是老年大学书法班的班长,他说自己被大家推选为班长,是得益于同学们的信任,自己也要义不容辞地为大家服务。接触了书法以后,程通双看到班上有同学在写地书,但大家都是用笔沾水在地上写。他认为,每次写地书不仅要带笔,还要带桶提水等,很不方便。有着化工机械基础的他便开始琢磨着如何改良地书笔。他自己设计,亲自动手,经过几次试验后,做出了改良版的地书笔,通过注水在笔杆子,以滴水的形式运作。每注水一次,可写几十个字。这样,写地书时就不用提桶,不用写几个字就去沾一次水,只需要带一个稍大一点的塑料瓶给笔补充水就可以了,为老年班的书法爱好者们节省了不少体力和时间。
程通双做出改良版的地书笔后,便义务为写地书的同学们做笔。他说:“我自己买材料,亲手给大家做,不收费。别人给我钱,我也不要,因为人家能够用我做的笔写地书,也算是看得起我。”
祝中华是程通双在老年大学书法班的同学,他经常在忠山公园写地书。前不久,程通双也为他做了一只改良版的地书笔。祝中华告诉记者,程通双做的地书笔,用起来比之前自己用的笔要方便很多。 休息时间,老师为学生们指点 努力练习 只为传承文化
在老年大学书法班,今年61岁的祝中华学了四年左右书法,目前还在苦练阶段。说起与书法结缘,祝中华说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我在旁边陪读,每次认真听,回去还要给孩子复课。”祝中华说,他从小就喜欢书法,但没有进行系统练习,在陪孩子学书法的过程中,自己对书法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前几年,祝中华退休了,有了更多时间,就想系统、全面学习书法,于是,他开始了练习。祝中华说,只要有空他就会提笔练字,每练好一个字,都能让他高兴好多天。“千字文我都练了好多遍了,最开始的一年我练的是楷书,现在在苦练行书。”祝中华说,他已经练了好几遍《千字文》,在练字的同时,也学习了《千字文》的内容,提高了自身的文化涵养。
祝中华说,他的笔墨纸砚等写字工具一直都摆放在桌子上,有时半夜醒了就马上起来写,等到有睡意了再继续睡。“练字能够让人忘记忧愁,让人心胸开阔。”祝中华说,除了让人心态改变,还能让他结交更多的朋友。每次与朋友切磋交流,都能碰撞出新的东西,对书法的认识又进了一层。“此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共同的爱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回归了本真”。
如今,祝中华一有时间就会到忠山公园写地书,每次写都有人在周围观看,还有人试写。祝中华说,有一次他在公园写地书时,一对父子从他身边路过,孩子想来试试,但正好他的地书笔没水了,在去加水时,这对父子已经离开。后来,祝中华特意去找这对父子,让孩子再来体验。“我觉得某种意义上对大家也有一种带动作用,让大家对书法有了一点点了解。”祝中华说,他想通过书法,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潘超 记者 阳霞 游容
作者:阳霞 游容 更多精彩: 希金斯赌球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