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终身教育的立交桥还有多远
时至今日,如果你仍习惯于把“教育”和中小学校、大学等学历教育划等号,那么就太狭隘太落伍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有了提升生活品质,注重精神充实的需求,学习不再仅仅是为了升学或者文凭,它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于是,从刚出生的娃娃,到耄耋老人,都在成为学习的主体。
继首届苏州终身教育博览会成功举办后,201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本周也将在我市启动。“终身学习”不但成为近期苏州市民关注的“热词”,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这个城市的精神内核。那么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越来越旺盛的需求和热情,苏州正在怎样构建起四通八达的终身教育立交桥?
A
热情高涨 一头一尾是重点
银发族里“学霸”最多
所谓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
不过,时至今日,提到“教育”二字,仍有许多人会不自觉地把它和中小学校、大学等学历教育划等号;“实际上,校门之外,人的各个阶段,都有学习的需求和空间。学龄前的宝宝、企业职工、都市白领、家长、还有规模越来越大的‘银发族’……都在成为学习的主体。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苏州市教育局民办教育与社会教育处副处长屠家洵说。
屠家洵介绍,从数据来看,除去学历教育,目前苏州终身学习体系里,“一头一尾”是重头戏,“头”是缘于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重视早教;“尾”则是老年人学习积极性的高涨。相较年轻人,他们在时间和心理上更自由,在全市老年人群体中,超过30%还在不断学习深造。
杭春梅,62岁,常熟花边厂退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花甲之年的她居然是个“大学霸”。通过“江苏学习在线”学习网,她已经获得法律基础知识、民俗文化素质、摄影技能初级等10个证书,也获得了2014-2015“江苏学习在线”年度“学习之星”称号。像她这样“活到老学到老”的“同学”,苏州群体庞大。
当然,更多的老年人还没有“网络学习”的能力、习惯或条件,老年大学是他们的重要学习阵地之一。苏州市老年大学的发展,就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苏州银发族们学习热情持续高涨的大趋势。建于1985年的市老年大学,初创时只有5个班级、375名学员;到如今,办学体量达到了250个班级、8000多名学员,每年约有13000人次在校学习。“除了市级的老年大学外,现在苏州10个区县都设有老年大学,不少乡镇街道也开设老年大学,但相比老年人们旺盛的需求来说,学位仍然显得有限,老年大学学位难求的矛盾依然较突出。”屠家洵说。
B
需求多元 自家门口最“乐学”
终身教育社区“挑大梁”
校门之外的学习离不开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老龄化,社区教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以前么,居民没意识,政府也觉得没关系,社区教育不被重视。但近年来,老百姓要提升层次和素质,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这块事关民生福祉的需求。”张家港市教育局职社科潘龙宪副科长告诉记者说。
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社区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多元。比如城镇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在张家港,依托社区,从2012年开始,政府每年投入600万,举办200个左右的职工技能培训班,参加人数达到万人。”潘龙宪说。再比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科学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张家港开出了免费的“新市民子女同城夏令营”。“走进每个社区,你会发现,厨艺大赛、模特走秀、阅读讲座、传统文化、少儿才艺、园艺栽培、安全健康……各种项目、活动非常丰富,社区工作人员是动足脑筋的。”
“最理想的,当然是实现家门口的幸福课堂,就近、便捷又有精神上的归属感。”屠家洵说,苏州现在有社区教育工作者94161名,专职人员1373名(其中教师编制人员819名),兼职人员3219名,志愿者近9万。区(县)社区学院10个、镇(街)社区教育中心99个,村(社区)居民学校1937个,社区教育覆盖率100%。
面对蒸蒸日上的社区教育前景,潘龙宪和屠家洵也提到了“资源仍然有限”的难题。“最大问题是缺乏一支专业、稳定的人才队伍。目前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面临着无培养途径、无职称系列、无岗位编制的种种困境。”潘龙宪说,张家港每到暑假就会举行“千名教师进社区”的活动,“教育局发文,落实到每个学校,以此来弥补社区教育人才资源的不足。”多头管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资源也是社区教育要面对的一个难题。“社区教育涉及到多个部门,如教育、人社、文化、民政、财政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等等,社区又归属街道管辖,任何一头单兵突进,都会难以协调。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整合协调不好,造成浪费,又非常可惜。”屠家洵说。
C
“互联网+”助力全民学习探索一站式终身教育需求交易平台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