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为同学们做烹饪演示。
中山一小学综合课教烹饪技巧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核心提示】
从去年9月新学期开始后,实验小学6年级有7个班开始了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有别于过去传统的手工劳作,取而代之的是要拿起菜刀、铲子等工具学做菜。刚过去的周日,恰逢该校六年(1)班烹饪课的期末考试,在40分钟的时间内,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做出属于自己的味道,向老师展示过去一个学期所学的厨艺。
在学业繁重的年代,学校里开设烹饪课无疑是一件新鲜事,到底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是什么?学生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老师在教学时总结出哪些经验?家长们又如何看待这种全新的教学内容呢?通过采访发现,对于这门全新的课程,学生、家长都非常欢迎,不少家长认为,通过课堂的学习,孩子们的家政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明显加强。
文/记者 张翔宇、刘竞宇 图/由受访者提供
期末考试:做可乐鸡翅、煮上汤挂面
1月6日上午11时,上课铃一响,六年(1)班的同学们就兴奋地冲入教室,带着准备好的食材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菜了,负责教授烹饪课的梁江华老师讲了考试要求后,同学们就纷纷动手了。
现场,每个小组分工明确,有人拿厨具,有人洗菜,还有同学研究上课时的菜谱笔记。一时间,教室里忙开了,有的同学在做番茄炒蛋,有的同学在煎牛排,有的同学在煮上汤挂面……
一轮忙活之后,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手艺给老师看。有些同学的手艺不错,记者品尝了彭嘉玮同学做的可乐鸡翅,味道酸甜适中,鸡翅煮得恰到好处。
对比这道美味的可乐鸡翅,有其他组同学所做的“番茄炒蛋”则显得滑稽。这组同学原本要做番茄炒蛋,但其中一个负责带鸡蛋的组员上阵时才发现忘记带鸡蛋,于是番茄炒蛋变成了“番茄炒番茄”。
梁江华告诉记者,考试主要以创意和能力为主,打分的重点不在于孩子们做的菜的味道有多好吃,而是根据烹饪的操作以及收拾工具等情况来打分。
老师观察:男孩更爱创造新菜式
为何当初学校会开设这门课呢?实验小学主管教育工作的学校领导表示,现在学生动手机会少,家务劳动都由家长包办,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立能力上不太积极,导致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心等有所欠缺。家长希望学校能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参与锻炼,于是学校将烹饪课作为“智趣教育”一部分,归入综合实践课程中,并从去年9月开始正式授课。
据了解,目前6年级中有7个班每周上两节烹饪课,“第一节一般讲理论,包括菜谱、食物的保鲜以及烹饪技巧的运用等。”负责该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老师梁江华表示,第二节课一般会安排学生到烹饪课室动手实践,“他们各自带上食材来到课室,我从旁对他们指导,讲解细节。”
烹饪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教学中梁江华不断观察男、女生上课时的表现。“男生往往会在菜谱中加入自己的创造,女生常常按照菜谱一步步来。”他说,男孩在烹饪时思考更多,在融会贯通上做得更好,但女生上课时更加细心,做完菜后收拾灶台和工具更干净,回到家里会主动尝试煮给家人品尝。
梁江华认为,其实不少孩子都对烹饪有热情,他建议,家长可以在家中鼓励孩子多尝试,学做一些简单的菜式,“毕竟家长工作繁忙,孩子学习烹饪对于照料自己也很有好处。”
学生告白:
毕业时给老师做大餐
不少上过烹饪课的同学都对这门课赞不绝口。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上过此课的同学,六年(1)班的陈俊儒同学说,他在这门课上学会清蒸鲫鱼、可乐鸡翅、番茄炒蛋等等,他回家后也给家里人做了很多次。
有类似感受的还有胡雅雯同学,她曾为家人专门做了一顿饭,妈妈赞不绝口,连连夸她懂事了。她还表示,“买菜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辨别食材的好坏,还学会了砍价。”
林雪莹同学觉得这门课还让她学会了团结协作,她认为,因为在课堂上是分小组学习,每个组员都有不同的职责,只有大家团结协作才能做出一盘好菜。
虽然这个学期的课程已经结束了,但是同学们明显意犹未尽,并且对下学期的课程充满期待。在记者采访时,不少同学透露,他们希望在毕业的时候用学到的手艺给老师和家长们一个惊喜:为老师和家长们做一顿饭,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之情。
家长心声:
孩子动手能力提高了
通过与同学们交流,记者发现很多同学在学校学习烹饪后,回家都愿意在家人面前小试身手,做菜让家人品尝。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