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正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七道极具“意头”的粤菜,整齐划一地摆在课桌上,准备接受评委们的评分;台下40多名中学生屏息呼吸,紧张地期待最后的评分结果。大家别以为这是什么大型的厨艺比赛,这只不过是佛山十四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中一项———烹饪课,该校初一级40名学生正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期末测评。
劳动课变身综合实践
要说起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得从劳动课说起。劳动课对于70后和80后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清理学校卫生死角、帮忙搞实验室卫生、乃至菜地除草、施肥……这些都成为他们学生时代的集体回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课慢慢淡出了学校生活。 桃园小学地处南海区狮山镇松岗,学校周边依然保留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学校虽然地处农村,周边还有部分农田,但传统意义的劳动课学校已经没有开设了。”桃园小学副校长温旺华介绍说。记者在佛山二十四小、佛山三中初中部、许海中学、佛山一中等多所学校了解过,传统意义的劳动课现在也没有开设。“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劳动课肯定要改,为了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学会生存和生活,现在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相当于原来的劳动课,但范畴比原来劳动课更广。”佛山三中初中部副校长余燕琼解释说。 市教育局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张海洋介绍说,2001年新课程改革后,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门新设立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方面内容。“传统意义的劳动课是指劳动技能教育,只是综合实践活动其中一项内容。”张海洋解释说。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在小学3年级以上至高中开设,每周1至2课时。“和语、数、英等学科一样,有参考教材,要求保证课时,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是非学科的、独立的课程。”张海洋说。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分独立模式和整合模式,独立模式是指综合实践课四大板块相互独立,但现时我市开展的主要以整合模式为主,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机结合。 佛山三中初中部以课题研究带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同学科设立不同的实践活动,如历史科组的《走近祖庙》、地理科组的《走进东华里》、生物科组的《探究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等,“活动虽然是某一学科,但它是综合性的,既有研究性学习,也有社会实践性质,同时也结合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为学生多动手提供实践平台。”该校副校长余燕琼介绍说。 学农是为学生提供劳动与技术教育,事实上,近年的学农活动也赋予了新的内涵。佛山一中近两年每年都组织高一级学生到清远学农一周。“学校举行学农活动,既让学生了解农村现状,学习劳动技能,也要求学生在学农中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探究生活中的真谛。”佛山一中校长毛雨初说。
培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
市教育局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张海洋表示,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的劳动课有共同之处,都是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内涵更丰富,让学生在“做”、“考察”、“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南海区许海中学去年曾开展“我要赚钱”实践活动,500多名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本金50元,让学生们通过卖报纸、卖牛杂、卖糖品、甚至外出打工赚钱。学生翁健聪谈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次活动,让自己切身体会到父母赚钱不容易。 综合实践活动课带来的教学效益,让教育人士津津乐道,如让学生学会了生存技能,学会了理解与尊重,培养了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 南海桂城刘先生的儿子读小学四年级,他对儿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持积极态度。这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到清远体验农村生活,刘先生专门请假陪同前往。刘先生说,综合实践课虽然每周有一节,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够的,因为孩子每天都忙着功课,能体验生活的机会真的不多。 (记者 徐林清)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