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海淘旺、村会玩 …双11亮点释放扩内需哪些信号 |
|
|
|
|
|
新华社杭州11月8日电(记者张遥、王政)一款坚果卖出14万罐、一款鲜牛奶100万盒备货售罄……“双11”进入倒计时,各大电商平台6日披露的数据称,部分品牌商品的预售量已超过去年“双11”期间的成交总额。
消费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业内人士预计,跨境电商火热、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农村市场加速接入互联网,有望成为今年“双11”三大亮点,彰显内需旺盛,也测试出扩内需待补的短板。
消费需求升级:跨境电商或成最大热点
习惯了每年“双11”零点守在电脑前抢“五折优惠”的北京市民章霖,这几天正忙着挑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放进购物车:美国梅西百货的床上用品四件套,泰国的硅胶枕,麦德龙的鲜牛奶,“听说有些货已经从海外运到了国内保税仓,等’双11’确认付款,几天就可以送货上门,我想尝尝鲜。”
与章霖有类似想法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记者从各大电商平台了解到,相比往年大打价格战,今年不少商家转向主打特色商品、全球优选,满足转型中的消费需求。
阿里巴巴在“双11”前夕用其平台上沉淀的大数据勾勒了一幅“中国新中产消费群体”画像:在淘宝天猫月均消费超过4000元的用户已达800万——这个人数相比去年翻了一倍,苹果产品排在购买成交额首位,旅行、运动、科技、文化类产品是他们的消费重点——这与过去网购“廉价”“劣质”的形象已大不相同。
为了赶上中国“双11”的消费热潮,电商巨头亚马逊将美国一贯的折扣促销“黑色星期五”提前开启。在亚马逊中国网站,今年的“黑五”促销将覆盖整个11月,供应美、英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万种商品。
业内人士指出,从年初的“日本马桶盖”到“双11”海淘热,中国的内需正在升级,但国内的品牌打造、制造设计水平等并未跟上,“双11”热潮将给制造业带来冷思考。
消费结构升级:O2O融合从买商品到买服务
“网购冲击零售业”是近年来双“11”必议的话题。京东入股永辉超市、阿里巴巴牵手苏宁,今年国内零售企业相继结盟,“双11”出现明显的线上线下联动特点。
苏宁上海浦东云店是苏宁在国内开设的首家“云店”,整合其线上的电商平台与线下门店资源。浦东云店店长潘正权说,今年“双11”除了购物,消费者可以在店内获得美妆课堂、厨艺培训等体验,拓展了服务的空间。
在北京,大悦城、王府井百货等商场先后接入了微信支付,也计划在“双11”将促销拓展至商场消费的各个环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成了线上线下的连接器,餐饮业、健身房、交通出行、金融服务甚至云计算服务也都加入“双11”战局,争享消费盛宴。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作为传统百货中转型较早的代表,消费者在杭州银泰城只需带一支手机就可以完成购物、看电影、就餐、停车付款和找车位等全部服务。银泰CEO陈晓东认为,转型最终是以客人为中心,消费者是流动的,平台需要融合。
不过传统企业试水O2O并非易事。“双11”前夕召开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一些百货零售实体转型试水O2O不尽如人意主要还是由于内功修炼不够,商务部将继续积极支持、引导其创新和转型发展。
消费市场拓展:农村电商刚起步
“双11”倒计时,26岁贵州侗族小伙罗沙最近很忙。他是贵州铜仁黄道乡“农村淘宝”服务站的操盘手,网上有哪些合适的商品,碰到促销他可以告诉乡亲们,或是先抢购下来,让村里也能搭上“双11”这班车。
今年是农村电商参与的首个“双11”。像罗沙经营的这种村淘服务站,过去一年在中国27个省份的6000多个村庄落地。包括中国邮政、京东、阿里、苏宁在内的企业先后投身农村电商市场。“双11”前夕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农村的购买力正在通过互联网释放。
在浙江桐庐,贴有“双11”促销横幅的宣传车正在走村串乡。桐庐富春江镇金家村的74岁村民金竹生告诉记者,他在农村电商服务站请代购员帮忙买了多功能燃气灶,很满意,69岁的老伴也爱去服务站,“她呀年纪大了也还是喜欢赶时髦,这身红裙子和裤子就是在网上买的。”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