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外国学生在暑期学校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今年能到上海来学习,机会太难得了。”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萨亚拉·那扎伯娃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暑期学校”已经度过了10天,除了每天学习汉语,她还饶有兴致地学习剪纸、书法,参观博物馆和企业,了解中国的文化,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面向外国留学生的2015“上海暑期学校”已在本市14所高校相继开张。那扎伯娃所在的“一带一路”项目班是今年首次推出。
招收22个国家83名留学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马殊敏老师这几天正在向她的外国学生们教授汉语课。与往日不同的是,如今马老师的学生大都来自于国外的孔子学院,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趁着暑假来到上外继续他们的汉语学习。
马殊敏老师班上的学生来自埃及、突尼斯、俄罗斯等不同学校,部分学生英语也并不太好,但大家通过比手势和同学充当翻译的方式想尽一切方法交流,课堂反而充满着乐趣。汉语课上,来自法国的HARION RIRET正在纠正俄罗斯小姑娘达莎的口音,当相互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时,她们的法宝就是手机上的电子词典。
据悉,今年上外承办的“上海暑期学校”项目包括“一带一路”国家项目、西班牙语国家项目、中东国家项目和俄罗斯项目共4个项目,招收了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等22个国家的83名外国留学生。
为了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互动,学校还专门组织了来自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专业的中国学生志愿者,跟进项目实施。在教学楼的过道上,记者不止一次看到志愿者和外国学生们亲切攀谈,彼此问候,显得十分熟络。
传统文化最受外国留学生欢迎
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发展中的上海,与语言课堂教学相结合,上外还为学生特意安排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如把太极拳、剪纸、民乐、厨艺、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教学相辅相成,在学习汉语的同时让外国留学生有机会亲手体验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华才艺。
萨亚拉·那扎伯娃说:“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很开心,中国的文化太有魅力了,上海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越来越喜欢中国。”
据了解,在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中,外国学生既可以在教室里聆听专家开设的中国当代国情、中国经济、中国证券等讲座,也可以通过大量影像资料了解当代上海、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同时上外还精心组织多条市内外参观线路,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中国传统与现代的文明成果。
报名启动越来越早依旧一座难求
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暑期到欧美去游学一样,“到上海过暑假”最近几年开始成为外国学生的新流行。
市教委介绍,“上海暑期学校”从2008年开始实施,依托沪上各高校选拔优秀外国留学生,通过不同主题安排这些具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青年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汉语学习和文化体验活动,项目主题包括中国传统服饰、中国民乐、中国戏曲、武术、乒乓球、中医、中国围棋等等。
“报名越来越火爆,尤其是这两年,报名简章还没出,一些海外学校早早地就来咨询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办公室程洪金老师介绍,“上海暑期学校”每个项目班的招生名额在20名左右,从最初需要到海外“动员报名”,到目前“一座难求”,除了这一项目提供奖学金,课程本身的“含金量”也对留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
来自市教委的统计,从2008年仅有25名日本、韩国友好城市的学生和教师到上海交流学习,到2015“上海暑期学校”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名外国学生,7年时间人数猛增了26倍。
事实上,“上海暑期学校”不仅为中外青年搭建文化交流与促进友谊搭建桥梁,还实实在在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体验中国、学习汉语、留学上海。在不少高校,老师们都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吸引众多来自海外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外,越来越多具备专业背景的留学生已经通过“上海暑期学校”,顺利打通了来沪留学路。
此外,“上海暑期学校”也日益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如墨西哥杰里斯科州政府每年3月份就会与上外主动联系商讨奖学金推广事宜。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