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09】
写在土地上的青春
——记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马庆

针对青年学生普遍认为农学专业“吃苦多、收入少、地位低”,他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们爱上农业;针对农学专业实践及应用性极强的特点,他从教30多年来每年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参与生产实习;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他始终还能记起教过的每一个学生的名字。30多年从教,默默无闻;30多年从教,他始终守护农业生产的安全底线,把一生的青春写在乡土中国的土地之上。
——题记
作为改革开放后内蒙古农业大学第一届农学专业毕业生,马庆因学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至今。出身虽非名校,但他三十年如一日,影响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子,深得广大学生的爱戴和教师的尊重。
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
尽管国家和社会需要一大批有志青年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农业科技队伍,但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普遍认为选择农学专业就意味着“吃苦多、收入少、地位低”。有些专业教师认为做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团委和学生处等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教师只管专业教学。但马庆始终认为,让学生认识到农学的重要地位以及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崇高,并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应该是专业教师的份内工作。
“精彩一课”是马庆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和学习热情的法宝。自参加工作以来,马庆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博览无数经典和专业研究书籍,一直坚持在教学岗位第一线,即便当了研究生导师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之后,依然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其中《作物育种学》已连续主讲31年,而且31年来从未用过重复的讲稿,每堂课都精心准备。
在马庆的课堂上,“绿色革命之父”、“水稻之父” 等无数古今中外农学家的奋斗历程、对人类的贡献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如数家珍,校友和学校前辈的成功案例更是细致剖析,自己几十年从事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娓娓道来。他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同学的广泛好评,已成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的示范课程,供年轻教师观摩学习。许多学生都是在上了马庆的《作物育种学》之后立志要报考本专业研究生或从事作物品种选育工作,马庆的研究也备受研究生考生青睐。
“被需要应是我们择业的标准”常被他用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在课堂上,马庆经常讲述他和同事研究解决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受到社会尊重的故事,以此说明农学专业的价值。他与两位教师通力合作,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共同培育出油用亚麻新品种“内亚3号”,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农民超乎想象的喜欢和尊重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无数同学。许多学生正是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意识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还远远没有被满足,学生们将来发挥作用空间极为广阔。
从“内蒙古小麦高产育种协作攻关”到“向日葵抗病新品种选育”,再到“东北平原西部春玉米小麦持续丰产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马庆更是不厌其烦地分析阐述他所从事的每一项科学研究的选题背景、要解决的农业生产重大问题,特别是农民将由此得到的收益等,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学农、爱农以及服务三农的专业思想观。
也正是这种教育方法,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到他所主持的科研实践中,不仅完成了毕业论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热情。据粗略统计,先后有140余名本科生和20余名研究生直接参与了马庆主持的科研项目,他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多次被评为优秀论文,部分学生还由此获得了自治区的奖励。
在马庆眼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他成功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农科人才培养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技术途径。
“马老师老兄”还能记得25年前的学生名字
针对农学专业实践及应用性极强的特点,从教30多年来,马庆每年坚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现任教师中,马庆是与学生在实习基地共同生活和工作时间最长的教师。
从1983年至今,在校外基地带队实习16年,其中每年在实习基地和学生同住2个月以上。对农学专业而言,长期在实践教学第一线就意味着与艰苦为伴。然而吃苦对马庆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无论在年轻时,还是现在,他总是把艰难和重担留给自己。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