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缘际会,白谦慎结识了诸多民国前辈名流后人。经过风霜战乱,看过国运起落,近距离的点滴相处中,白谦慎切身感受到这些前辈的气度非凡和处变不惊。 
白谦慎入职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 (图/高剑平) 赴美29年后,白谦慎回国了。6月29日,他正式入职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 在全球艺术史领域,白谦慎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艺术史学者之一。由哈佛大学出版的《傅山的世界》早已获得中西学界的高度评价。目前,他正在研究晚清名宦吴大澂,通过这一个案研究,他试图还原晚清士大夫群体的业余文化生活。 
1986年10月,白谦慎离开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踏上了前往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之路。4年后,他转学至耶鲁大学攻读艺术史,师从国际著名艺术史学者班宗华教授,1996年获博士学位。短暂地任职西密歇根大学后,他转至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在那里执教18年。 20多年来,因由浓厚的故乡情结,他与国内的老师和同道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1988年冬,在国内和港台书法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沧浪书社成立。白谦慎便是发起会员之一。 在他留学期间,国内和海外的艺术交流还很少,他不断撰文,向国内介绍美国华人书画社团和人物,其中就包括张充和、王方宇、傅申等。台湾刚刚解严,他也通过台湾留美学生把大陆出版的书法杂志带到台湾,并利用罗格斯大学东亚图书馆的资料,向大陆介绍台湾的书法家。1989年,他在美国促成了沧浪书社赴台展览,这是大陆书法社团最早在台湾的书法篆刻展览,得到了台湾同道的普遍好评。1990年,他和友人在罗格斯大学举办了第一个当代中国书法篆刻展。 人生走过了一个甲子,白谦慎告诉记者,回国本是计划中的安排,“早就和朋友说退休了要回中国,那是故土啊。” 两年前,浙江大学的友人诚邀加盟,他谢绝了。前年冬,南方某大学邀他出任艺术学院院长,思考再三,不喜欢处理人事关系的他放弃了这个机会。2014年夏天,浙江大学再次发出邀请,他被浙大的诚意所感动,于是说服了同样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太太,落叶归根。 本以为终结了在美中两地奔波、左支右绌的局面,刚归国的白谦慎却发觉邀约接踵而至。这不,7月8日一早,他又接到了上海老邻居陈丹燕的来电,转达朋友邀他做讲座的信息。“中国是人情社会,应酬多。我总是能推就推,不过老朋友出面,就不便推辞了。”他笑着说。 因缘际会,与诸多民国后人颇具渊源 陈丹燕是白谦慎少年时的邻居。白谦慎在沪上研习书法时,正值文革后期。在革命的年代却有机会接近传统文化,使陈丹燕甚是好奇。30多年后,当陈丹燕带着女儿到波士顿选择大学时,问起早年学书法的事,白谦慎告诉她,自己的5位老师中有4位来自民国世家,分别是出身常熟望族的萧铁、孙中山外孙王弘之、西泠印社创社会员金承诰之子金元章、章炳麟侄孙、申报主笔章保世之子章汝奭。 而到了美国,又由于书法的“牵线”,白谦慎在“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与八大山人的权威王方宇的推荐下进入耶鲁大学艺术史系。上学期间,他在老师班宗华教授的带领下,到海内外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王季迁家中观画,并经常拜访翁同龢的五世孙翁万戈先生以及清政府驻英大使刘瑞芬的后人刘先女士。 经过风霜战乱,看过国运起落,近距离的点滴相处中,白谦慎切身感受到这些前辈的气度非凡和处变不惊。 他说,老人们沿袭了中国古代菁英文化的传统:书画是最主要的艺术爱好。“我能跟这些前辈聊天,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契合。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民国文人在艺术生活上其实和晚清是衔接起来的。这些前辈正逐渐凋零,他们的价值已无法替代。” “书法改变了我的一生。”写得一手典雅小楷的白谦慎没想到,对笔墨的热爱不仅为他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打开了一条通道,而且,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他带来成为诸位前辈的学生或忘年交的可贵机缘。 漫步在7月的浙大校园,濛濛细雨中,白谦慎将自己与这些民国前辈的交往回忆娓娓道来。 
1937年孙中山外孙王弘之与家人合影。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