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私塾有没有烹饪课?
清末,由于有了家政课程,才有了正经的烹饪课,再后来有了厨师学校。在此之前的烹饪传授,都是像现在传统手工行业拜师一样,一个师傅带N多个徒弟。保不准哪一个天资聪颖的一不小心能出人头地当上御厨。唐宋时就有文字记载,谁谁谁带了多少徒弟,哪些成了气候,光耀门楣。老百姓的女孩子在一生下来,就要以烹饪为必修课,为将来出嫁当家做准备。在唐代,婚后三日的新嫁娘,按习俗要亲自下厨,展露自己持家的本事。有王建《新嫁娘》诗为证:“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古人也办“升学宴”、“谢师宴”吗?
唐代在升官、升迁、考取状元的时候,都会摆宴席谢君、谢师、招待同僚。五代时陶谷的《清异录》里就记载了唐代最著名的一次烧尾宴,用极其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堪比清代的“满汉全席”。“烧尾宴”的由来,取其“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之意”。该典故出自“鱼跃龙门”,说是鲤鱼跃龙门后,龙身鱼尾,一把天火降下烧掉鱼尾,自此凡鱼就彻底脱胎成为天龙了。
古人也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吗?
古代下午茶的专有词叫:“点心”,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名词“点心”,而是动词,意为:吃点小玩意儿。相传东晋时期一大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十分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延用至今。这样算起来“点心”在中国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比传说中的下午茶发源地“17世纪英国”早了1300多年!
古人也举办烹饪大赛吗 ?
目前没有查到比较有规模的烹饪大赛,但有片段文字记载有关刀工的比赛:在人的脊梁上当切肉片。把人背当砧板,比精细程度。最后切下的肉片要非常薄而且不能伤到当“砧板”的背。日前有新闻说某大厨在美女背上剁肉馅,吸引了无数眼球,原来也是脱胎于古人的赛事啦。
古人也有教授做菜的书籍吗?
太多了。现代人好吃,古人也好吃。历代“美食家”们把当时的食单、食谱、烹饪技法、饮食市场、饮食掌故等资料记录下来,成为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财富。食单有:《吕氏春秋 本味》中的商代食单;《楚辞 招魂》中的楚宫食单;隋代谢讽《食经》;唐韦巨源《烧尾食单》;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六司百官食次”等。食谱有:《礼记 内则》所记“八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饮食部分;郑望之《膳夫录》;宋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林洪《山家清供》等等不胜枚举。
辣椒传入中国之前,湘菜、川菜还有辣吗?
辣椒最早见于明高濂的《遵生八笺》的记载,被称为“番椒”,时间是1591年。在盐缺乏的贵州,“土苗用以代盐”,也就是说辣椒先被缺盐少油的西南少数民族食用。而“辣”这个字,古代是用来形容辛辣的食物给舌头的刺激感觉,它一般用来说明姜、蒜、芥末、茱萸这些调味品给人的感觉。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 蜀志》里谈到四川人嗜“辛辣”,大约指的是花椒和芥末。可见,芥末不是东洋人的专利。
古人除了酒,还有什么饮料喝?
茶。秦汉以前茶是作为治病的药物。西汉以后才成为饮料。《三国志》记有故事,说是吴国皇帝孙皓每次请大臣们吃饭,都要强令群臣最少饮酒七升,韦曜实在不胜酒力,孙皓就暗中作了手脚,让韦曜用茶代酒。不过当时的饮茶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要放大葱、生姜、薄荷、桔子皮、大枣,还要用盐调味,麻烦吧,还真不知道喝着是什么味儿。从这个方法也可以看出茶的药用遗风。元代开始,饮茶简单了,也许蒙古人怕麻烦,受不了一道道繁琐工序,直接用茶叶煎煮了喝,也不添加任何佐料。以后更是用水泡了喝,延续至今。
珍珠除了当饰品以外,古人吃珍珠粉来养生吗?
现代的做法就是效仿的古人啊。古代不止吃珍珠,还吃玉,吃石头,比如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磨粉吃,或者一起下锅煮了喝水。这就是魏晋时名士们争相服用,象征身份地位的“五石散”。而且光吃这个不吃别的,颇有点现在美女们每天拿着小维他命盒子当饭吃的架势。有记载唐玄宗的时候,统统把番邦上贡的珍珠等有机石煮沸了倒掉,只喝剩下的水。
现在有“满记甜品”,古代有甜品站和冷饮店吗?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