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马利 实习生王迪)蒸馒头、打烧饼……这些很多年轻人都不会的传统厨艺,成为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五六年级小学生的必修课。平日里从不为一日三餐发愁的小学生们,在烹饪教室里当起小学徒,拿擀面杖擀剂、抹油酥……手忙脚乱地制造美味。 学生变身小厨师 “做油酥需要用到面粉、油、盐,咱们把一勺油烧热,浇到4勺面上,像打鸡蛋一样搅拌,”六年级8班的同学们第一节烹饪课学习打烧饼。头顶厨师帽、穿上围裙、戴起套袖和口罩,小学生们装扮成小厨师,开始制作美食。 课程一开始,专业的厨师先向同学们示范了打烧饼的一系列步骤,和面、做油酥、制饼、烤制。为了保证每个同学有充分的操作空间,独立完成整个操作过程,一堂烹饪课最多接待36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大操作台,保证一人一套炊具。同学们手忙脚乱地烹制他们的美味,有的同学面饼擀破了,有的同学油酥放多了,有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面皮也叠不方正,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可能出现。两节课连排,同学们有足够的时间制作两个烧饼,下课前,喷香的烧饼出炉了,好多同学都舍不得吃,要带回家让父母品尝。 担心安全不能因噎废食 负责烹饪课的田亚老师说,开课前特别担心小学生们看到厨房里的锅碗瓢勺好奇,动起来没有深浅,伤人伤己。因此一个教室安排了三名老师同时负责,对刀具、灶具的安全操作进行重点讲解,“往烤箱放面饼这一步骤,老师都守在烤箱前,盯着学生操作”。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后,田老师发现,第一次进烹饪教室,同学们对厨房里的所有炊具都充满了好奇,有的同学看到操作台上摆着的装饰水果,忍不住拿起一个桃子,就往嘴里塞,快到嘴边时才发现那是仿真的。但是燃气灶、烤箱这些危险性高的设备,同学们还是比较有分寸的,都在老师的指挥下使用。1:10的师生比,老师也能照看得过来。“现在最喜欢的就是烹饪课,觉得做饭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小学生张九玄说,劳动中体验到的快乐一点都不亚于学习上考高分所带来的满足感。每次上课快结束的时候,他们都会清洗炊具、擦操作台、拖地,整日里饭来张口的孩子们有的回家也开始清扫自家厨房,帮家人分担一点家务了。 动手能力培养舍得花时间 “现在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扫地、洗衣服、打扫房间、做饭这些最基本的家务劳动,家长们都包办代替了,把所有的时间都让位于文化、艺术的学习,生活能力方面存在短板。” 石家庄外国语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家庭是训练孩子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主要场所,但是家长在孩子自理生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上普遍存在三种态度:一是对孩子过度宠爱,不忍心让孩子自己动手;二是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以后再学习也不晚;三是怕麻烦,与其让孩子慢慢学,不如自己替他做。这都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最终导致孩子在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创造能力和责任心义务感方面都有欠缺。“烹饪之外,学校还将引入更多的劳动技能作为学生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生活的能力。” 老师给学生做示范。本报记者 马利 摄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