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家媒体在大篇幅报道镇中的高考辉煌史时,镇海中学仅在校门口的两块小黑板和校园网上以百余字公布学生们取得的佳绩。当大家以为镇中学子平日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时,他们积极参加活动,捧回一个个国际大赛奖杯,他们热心公益事业发挥着自己的力量。而这一切,离不开引导他们的老师。
和学生共成长
“我去沈老师家吃过饭,他厨艺很好。”“他皮肤黑黑的,经常笑嘻嘻。”这是文科班高三(3)班学生眼中的班主任沈兴伟。
这个班里出了今年全省文科第一名严丹华、第25名洪诗羽,高考700分以上有六人。
6月26日上午,见到沈兴伟时,他正在办公室门口的走廊上给学生打电话。“志愿填报得怎样了?对,根据你的分数,查一下复旦大学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从询问到指导填报志愿,再到安慰,这个电话足足打了15分钟。
今年26岁的沈兴伟,是第一次带毕业班,也是首次做班主任。“刚开始担心无法融入学生中,还担心经验不足做得不好。”针对年轻的班主任,镇海中学多年沿袭班主任师徒制度、德育导师,即有经验的资深教师传帮带年轻教师,使沈兴伟这样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作为班主任,自然要关注班里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变化。每周的“班级日记”里,学生们写下对班主任说的心里话,有向老师要求更换座位的、有模拟考成绩下滑心情失落的、也有对未来感到困惑的,面对学生们递交上来的“班级日记”,沈兴伟都会仔细分析、认真对待,一一回复。
“施文涛、陈一戈,最近的表现挺不错的,奖励这周六到我家来吃饭,怎么样?”“好呀。”班里的学生几乎都分批次去过班主任家吃饭,以朋友方式自在相处。
每天6时40分出门,22时后才到家,沈兴伟的每个工作日都是如此,因此很多时候无暇顾及家人。如今他的爱人已有7个月身孕,但忙于工作的他,都无法陪同爱人产检。
“参加学校的诗朗诵、舞蹈、唱歌比赛,还有班会课公开演出《雷锋在今天》,我们班的学生都有很好表现。”说到学生,沈兴伟发自内心的自豪。在沈兴伟班里,有灵通记者团的严丹华、洪诗羽,有校园十佳歌手施文韬,有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活跃分子金程程,还有《中华好故事》第一季总冠军获得者章会凌,班里四分之三的学生是学校各类活动、社团的参与者、组织者、推广者。“当这个班主任让我难忘,我为学生感到骄傲,在镇中我和他们一起成长。”沈兴伟说。
德育重于智育
周爱红1998年从宁波大学毕业,在镇中教语文,她是名副其实的冠军班主任:2010年和2015年都带出了全省理科第一,2012年带出市文科冠军;做任课老师时,2012年班里出了理科全省冠军。
今年她所带的班级,成绩亮眼:全班42人,囊括全省理科裸分冠军和加分冠军,740分以上的学生有9人,最低分694分,全班平均分722.9分。
“面对如此优秀的学生,我倍感压力,把每一堂课都当成新课来备课,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周爱红说,上一堂课,前期需要找大量的素材,“因为平时学校强调学生自学,老师讲课没有吸引力,学生就会失望。”周爱红说,镇中的教师一心扑在学生身上:“老师都喜欢待在学校,学生有问题,就能找到我们。”
应常伟是高三(1)班的班主任,也是英语教师。作为班主任,他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多参加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注重德育培养,将细节做到位。“小到学生的坐姿,大到德育培养,我都管。”
金旭统是应常伟班里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他有20多篇创新科技论文发表在校刊上,2篇论文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物理通报》杂志上。同时,还有7项创新科技成果荣获全国、省、市学生科技创新奖。在镇中,像金旭统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2012年,镇中开始深化探索课程改革之路,将更多的发散性选修课带入课堂,让不同特长的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及创新能力。
(记者林颖 通讯员曾昊溟)
编辑: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