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记者 王健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最核心的内容为课程建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课程评价。在课改浪潮中,我市各区学校均有各自特色、典型的案例,但却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每所学校独特的一面展示给广大读者。
本周,记者来到了罗湖区锦田小学和盐田区田心小学。这两所学校对于课程建设这一块的构想与做法吸引了记者,无论在课程选择、课程创新还是课程构想上都很好地做到让课程适应学生。
为学生提供“超市化”的课程选择服务
开设35门选修课,内容涵盖文学、艺术、科学、英语、体育、社会、编织、厨艺等八大门类,将学生特长培养纳入选修课程的范畴,提供“超市化”的服务。是的,你没看错,开设多门选修课已经不是高等院校的“专利”了。记者近日走进盐田区田心小学了解到,课改十多年,田心小学将学校办学理念融于课改之中,首创课程改革“三化并进”模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课程改革体系,即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选修课程超市化”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何为“三化并进”模式?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校长李银军告诉记者:“首先,基于国家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有优势也有劣势,我们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改编,开发系列校本课程,使这些课程呈众星拱月之势,拱卫国家课程,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本课程;其次,在开好书法、国学、陶艺这些课程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字理识字教学、围棋教学和绘本创作教学,经常性地举行学生字理知识竞赛、汉字听写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围棋比赛,结集出版了学生的书法、陶艺、绘本创作作品;最后是把特长培养纳入选修课程。”
据了解,学校的精品校本课程书法,从1994年便进行书法教育实践,这么多年来学校探索实践写字教育,对书法课程已经有一套既完整又不断优化的课程体系。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记者从罗湖教育信息网了解到,今年罗湖区校长工作会议上提及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其中提高课堂效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教育内涵不断丰富等举措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区教育局通过“小课题”、“习本课堂”研究等形式,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效率。
近日,记者走进罗湖区“习本课堂”6所试点学校之一的锦田小学,该校校长薛端斌常跟记者提到一句话,“生活成就教育,教育创新生活”,这句话也是这所创办17年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听上去并不高大上,但很接地气。
薛端斌表示,学校围绕教育局提出的 “习本课堂”构建了以习为本的学科课程:有国家课程校本实施、有以技能为基础的生活课程;有以共存为求的自然课程;有以趣为导的活动课程等。课程建设是课改最基础的内容,只有课程适应学生,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另外,锦田小学所倡导的“新生活教育”是在“生活成就教育,教育创新生活”理念指引下,创造新教育,创造新生活,重构教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薛端斌介绍,每周四下午,学校加入了社团活动元素,共67个社团,课堂时间增加至50分钟,并邀请社会上的机构和家长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教师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专访
罗湖区教育局
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潘明琴
课改以来,罗湖区开展了持续不断的教学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创新。其中为进一步明晰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方向和路径,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探究和理论思考,罗湖区教育局刘荣青副局长早在2008年便首次提出以“习”为中心的课堂变革新理念,并依据这一理念推出了《“习本课堂”模式研究和改革实验》课题。
“习本课堂”课题研究在组织形式上创设了纵横推进的架构:即纵向由区教研员领衔成立学科子课题组开展研究;横向以锦田小学、笋岗小学、罗芳小学、东昌小学等实验学校为单位,由校长挂帅开展全校性的“习本课堂”课题实验。目前,“习本课堂”课题研究进入由点到面、由子课题组单兵作战到学科、学校立体推进的新阶段。
盐田区教科研中心主任 郑信鑫
课改10余年,盐田区提出了“校本研修支撑下的教育、教学与课程创新”思路,践行了以“一主”、“二惟”、“三度”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构想,探索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业评价模式,尝试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完成了上百个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开发了数十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撰写了数百篇(部)课程改革的论文论著,推出了上千节课改主题的研究课、探索课、示范课,用盐田教育人的智慧、辛劳与汗水实践着教与学方式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