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知名母婴媒体《好孕妈妈》隆重推出宝宝安全公益微电影,这也是第一家母婴媒体制作的微电影,上线即获得了众多知名视频媒体的热门推荐,居家、食品、玩具、出行共4个单元的片段也吸引了众多妈妈的关注和转发。《好孕妈妈》自杂志创刊以来就特别关注宝宝安全,并把每年10月定为“宝宝安全月”,此次通过居家、食品、玩具、出行共4大板块的详细知识介绍,旨在提升全社会呵护宝宝安全的意识,收集全社会的爱,让每个宝宝能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好孕妈妈》“宝宝安全月”公益微电影及一系列安全活动的影响促进下,众多母婴品牌纷纷加入“宝宝安全月”活动中,发布安全宣言,并做出自己的安全承诺。 《好孕妈妈》“宝宝安全月”公益微电影已经在好孕妈妈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及各大视频媒体隆重上线。“宝宝安全无小事”,让宝宝安全成长,是我们的责任。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请共同关注儿童安全。《宝宝安全》主题别册同步随刊发送。 多一份悉心 让宝宝居家更安全 家是孩子不断发展自我、探索世界的起点,也是世界上最棒的游乐场,更应该是安全的港湾。在人们既定的观念当中,总是认为家是“绝对”安全的,但由于家长们的疏忽,家里可能有时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家长要学习如何防范和紧急施救。 跌落伤害 跌落是0~14岁儿童常常发生的一种意外,大多是婴幼儿从床上、窗台或阳台上跌落而导致严重摔伤,甚至死亡。 预防措施: 家中的阳台要装防护栏,在窗台前不要放置桌凳等利于宝宝攀爬的物品。宝宝的小床一定要有护栏,并且要特别注意栏杆的宽度,宽度以不超过宝宝的头围为好。宝宝小床的周边最好铺上一层软垫,预防宝宝跌落摔伤。 意外应对: 宝宝发生跌落后,不要立刻将宝宝从地上抱起,动作也不要过猛,以免导致宝宝身体受到二次伤害。家长首先应检查宝宝是否有意识,有没有受伤,如果出现意识不清,那可能伤到了脑部,要马上去医院治疗;当一碰到宝宝的手脚时,他就疼得大哭,立刻检查是不是出现了骨折或脱臼,先用冷水或冰块敷于受伤部位,再将宝宝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果摔到颈部或背部,应将宝宝的身体保持平躺不动,拨打120,请医生来处置。 误吞窒息伤害 宝宝喜欢用嘴尝一些东西,也容易在吃果冻、吃汤圆时呛入喉内,发生异物堵塞气管,进而会引发窒息。 预防措施: 不要给宝宝大块食物,在宝宝吃东西时候不要逗宝宝笑,让宝宝奔跑,平时也要注意不要给宝宝小零件等容易让宝宝误吞的物品。 意外应对: 如果孩子意识清楚,可让他压住腹部,使劲咳嗽以咳出堵塞物;如果没有意识或咳嗽能力不行,则可用“海利希手法”帮助孩子将异物吐出。也可使用催吐法,用手指伸进口腔,刺激舌根催吐,适用于较靠近喉部的气管异物。上述方法未奏效时,应分秒必争尽快送医院。 TIPS: 海利希手法具体做法让患儿俯卧在两腿间,头低脚高,然后用手掌适当地用力在患儿的两肩胛骨间拍击4次。拍背不见效,可让患儿背贴于救护者的腿上,然后,救护者用两手食指和中指用力向后、向上挤压患儿中上腹部,压后即放松,可重复几次。 灼烫伤害 这是宝宝居家经常出现的意外伤害,也是低龄儿童的主要意外伤害,主要是由于热水、饭菜、汤水洒在宝宝身上所致。 预防措施: 居家生活中,要把热水瓶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饮水机的热水出口不用时要封闭,避免宝宝打开,热饭菜、汤水放在饭桌上要远离宝宝。 意外应对: 宝宝一旦被烫伤后,一定不能直接触摸伤口,先用自来水水冲洗伤口处;之后就要给伤口降温,可以给宝宝的伤口敷上包了毛巾的冰块,简单处理后要带宝宝去医院,如果情况严重要立刻叫救护车。千万不能在家抹牙膏、酱油、盐,这些做法会引起细菌感染,给宝宝肌肤带来严重危害。 意外溺水 宝宝都很亲水,但却意识不到水会带来危险,一些家长在宝宝游泳时暂时离开或者照顾不周,使得宝宝发生意外溺水时失去了救援最佳时机。 预防措施: 宝宝下水后,大人要全程陪伴,不能离开,并且预计危险,同时不能让宝宝游泳太长时间,以免孩子体力不支而抽筋溺水。 意外应对: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